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󳽿󳽼󳽻󳽽󳾀󳽾𥌕

說 明

正  字 A02807 目-13-18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目伹〔但〕有眹也。从目,鼔聲。(公戶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目但有朕也。从目,A04786聲。(公戶切)
字樣說明 上半作「鼓」︰左半之「壴」,首三筆寫法寫法如「士」,不作「土」;下作點、撇、一橫,點、撇與上「口」輕觸,下橫筆斜挑;右半寫法如「支」,上作「十」,下作「又」,寫法參「鼓」字。
注  音 ㄍㄨˇ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目盲。《說文解字.目部》:「瞽,目但有眹也。」《莊子.逍遙遊》:「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。」《談徵.名部下.瞽瞍》:「無目眹謂之瞽,有目無眸子謂之瞍。」

2. 古代樂官。《書經.胤征》:「瞽奏鼓,嗇夫馳,庶人走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樂府》:「樂體在聲,瞽師務調其器。」

3. 沒有見識、無觀察力。《荀子.勸學》:「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,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,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。」《韓詩外傳》卷九:「晏子曰:『棄老取少,謂之瞽;貴而忘賤,謂之亂。』」

4. 胡亂的、虛妄的。《南齊書.卷二八.列傳.劉善明》:「不識忌諱,謹陳愚管,瞽言芻議,伏待斧鉞。」唐.盧輔〈論突厥疏〉:「多愧前良,獻替是司,輕陳瞽議。」明.宋濂《潛溪錄》卷一:「解詁不足以明經,則斥為瞽語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