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𢖴𤴸

說 明

正  字 A02661 疒-03-08
說文釋形 「疙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「疒」之撇上點、挑二筆不觸撇。「疒」下作「乞」,下「乙」作一橫折曲鉤,寫法參「乞」字。
注  音 ㄍㄜˋㄐㄧˋ
漢語拼音 ㈠gē ㈡yì ㈢jì
釋  義

㈠ㄍㄜ

「疙瘩」:

1.皮膚上突起之皰塊顆粒。《文明小史》第二七回:「濟川才躺下去,頸脖子上就起了幾個大疙瘩,癢得難熬,一夜到亮,沒有好生睡。」亦作「疙疸」。

2.泛指圓形塊狀物。如:「冰疙瘩」、「麵疙瘩」。《三俠五義》第九一回:「舀上一瓢水,找出小米麵,做了一碗熱騰騰的白水小米麵的疙瘩湯,端到小姐面前。」

3.繩結。如:「繩上打個疙瘩。」

4.比喻難解之麻煩或心中之鬱結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○回:「又說到他娶了五太太的這些疙瘩事,杜慎卿大笑了一番。」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六回:「撫院來的三月頭裡,這協臺得著了文書,就是心下一個疙瘩。」亦作「疙搭」。

5.比喻不通暢之文字。如:「文章中有些疙瘩。」

ˋ

1.痴貌。《集韻.入聲.迄韻》:「疙,痴貌。」

2.頭上突起之瘡。《正字通.疒部》:「疙,頭上瘡突起也。俗呼疙禿。」清.徐珂《清稗類鈔.盜賊類.拉疙疸》:「疙,禿頭瘡也,本《淮南子》,俗作疙疸。」

ㄐㄧˋ

⇒「𤵀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