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󳚓󳚏󳚋󳚌󳚑󳚐󳚍󳚉󳚎𤒦󳚊𦥿󳚒

說 明

正  字 A02415 火-08-12
說文釋形 「焰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左旁「火」之末筆作頓點。右半作「臽」:首二筆作一撇、一橫撇,不作「刀」,亦與「舀」寫法有異,寫法參「臽」(N00307)字。「燄」、「諂」、「閻」、「陷」、「餡」等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ㄧㄢˋ
漢語拼音 yàn
釋  義

1. 物體燃燒時發出光熱部分。俗稱為「火苗」。如:「火焰」、「赤焰」。《玉篇.火部》:「焰,光也。」《集韻.去聲.豔韻》:「焰,火光也。」晉.傅玄〈鄭都賦〉:「激衝風於秦爐,飛光天之烈焰。」北周.庾信〈奉和趙王隱士〉詩:「野鳥繁弦囀,山花焰火然。」明.汪廷訥《獅吼記.第四齣.甘州歌》:「只因迷宿本,似飛蛾投焰,自取焚身。」

2. 比喻氣勢、威勢。如:「氣焰逼人」、「敵焰囂張」。《左傳.莊公十四年》:「人之所忌,其氣焰以取之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三八.列傳.李抱玉》:「史思明已破東都,凶焰勃然,鼓而行,自謂無前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六四回:「無奈懼怕賈珍等勢焰,不敢不依。」



⇒「燄」之異體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