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󳑝󳑞󳑜󳑙󳑠󳑚󳑛󳑟󳑘𨘛

說 明

正  字 A02310 水-11-14
說文釋形 手寫字,凝也。从水,帶聲。(直例切)
字樣說明 右半作「帶」:上橫左作一短撇,右作一豎折;下「巾」之豎上觸於「冖」,寫法參「帶」字。「懘」(B01216)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ˋ
漢語拼音 zhì
釋  義

1.凝聚、積聚。《說文解字.水部》:「滯,凝也。」《國語.周語下》:「氣不沉滯,而亦不散越。」漢.蔡邕〈瞽師賦〉:「舒滯積而宣鬱,何此聲之悲痛兮。」《新唐書.卷九七.列傳.魏徵》:「尚書省滯訟不決者,詔徵平治。」

2.停止、靜止。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是故能天運地滯,輪轉而無廢。」三國魏.何晏〈景福殿賦〉:「鳥企山峙,若翔若滯。」

3.停留、逗留。《史記.卷一三○.太史公自序》:「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,而太史公留滯周南,不得與從事,故發憤且卒。」三國魏.王粲〈七哀〉詩二首之二:「荊蠻非我鄉,何為久滯淫?」

4.久,長時間。漢.枚乘〈七發〉:「當是之時,雖有淹病滯疾,猶將伸傴起躄,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。」《太平廣記.卷三九九.暴水》:「青城山,因滯雨崖崩,暴水大至,在丈人觀後,高百餘丈。」

5.拘泥、不知變通。《後漢書.卷六一.左周黃列傳.黃瓊》:「泥滯舊方,互相詭駮,循名者屈其短,筭實者挺其效。」《朱子語類.卷六七.易.綱領下》:「若先靠定一事說,則滯泥不通了。」

6.不順暢、遲鈍。晉.陸機〈文賦〉:「及其六情底滯,志往神留。」《喻世明言.卷二.陳御史巧勘金釵鈿》:「眼見得禮貌粗疏,語言澀滯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七八回:「他二人才思滯鈍,不及寶玉空靈娟逸。」

7.遺落、遺漏。《詩經.小雅.甫田》:「彼有遺秉,此有滯穗。」宋.蘇軾〈省試策問〉三首之二:「昔常衮當國,雖盡公守法,而賢愚同滯,天下譏之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