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𡩻浸󳈻𣷽𣹦𣺎󳈼𣼡󳈽󳈾𣽧濅󳈿𥧲

說 明

正  字 A02204 水-07-10
說文釋形
「浸」《說文》作「手寫字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水。出魏郡武安,東北入呼沱水。从水,𡩠聲。𡩠,籀文𡪢字。(子鴆切)
段注本:手寫字手寫字(浸)水。出魏郡武安,東北入呼沱水。从水,𡩠聲。𡩠,籀文𡪢字。(子鴆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段玉裁注云:「沉浸、浸淫之字多用此。隸作浸。」楷書寫法:右半寫法如「侵」之右旁「手寫字」,上从「手寫字」,橫筆兩端出頭,寫法參「侵」字。按:此字篆形或隸省作「寖」(B00751),本典收為次常用字,兼為此字之異體。
注  音 ㄐㄧㄣˋ ㈡(又音)ㄐㄧㄣ
漢語拼音 ㈠jìn ㈡(又音)jīn
釋  義

ㄐㄧㄣˋ

1. 河川名。今河北省西南部之洺河,源出武安縣西北。《說文解字.水部》:「手寫字(浸),手寫字(浸)水。出魏郡武安,東北入呼沱水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隸作浸。」

2. 湖、澤之稱。《周禮.夏官.職方氏》:「其川三江,其浸五湖。」漢.鄭玄.注:「浸,可以為陂灌溉者。」清.錢泳《履園叢話.卷一四.祥異.蟾蜍》:「嘉慶巳卯八月,河決,開封蘭陽一帶,皆成巨浸。」

3. 漬、泡於液體之中。如:「浸泡」、「浸漬」。《詩經.曹風.下泉》:「洌彼下泉,浸彼苞稂。」宋.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.卷八.七夕》:「又以菉豆、小豆、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,生芽數寸,以紅藍綵縷束之,謂之種生。」

4. 滋潤。《詩經.小雅.白華》:「滮池北流,浸彼稻田。」漢.張衡〈東京賦〉:「澤浸昆蟲,威震八宇。」

5. 滲透。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上漏下濕,潤浸北房。」唐.楊炯〈送豐城王少府〉詩:「離亭隱喬樹,溝水浸平沙。」

6. 漸漸、逐漸。如:「浸漸」。《後漢書.卷八八.西域列傳》:「雖有降首,曾莫懲革,自此浸以疏慢矣。」《金史.卷八三.列傳.張浩》:「其後奢用浸廣,蓋汝霖有以導之云。」

㈡ㄐㄧㄣ,ㄐㄧㄣˋ之又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