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𡨃󳅧󳅨󳅥󳅩󳅦

說 明

正  字 A02129 水-02-07
說文釋形 「求」《說文》作「手寫字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皮衣也。从衣,求聲。一曰象形,與衰同意。凡手寫字之屬皆从手寫字手寫字,古文省衣。(巨鳩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皮衣也。从衣象形,與衰同意。凡手寫字之屬皆从手寫字手寫字,古文手寫字。(巨鳩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為「裘」之重文,為皮裘之象形,今歸「水部」,實與水義無關。楷書寫法:下四筆左作一點、一挑,右作一撇、一捺,與「水」字寫法不同。獨用及作右偏旁時如此,如︰「球」字。若為左偏旁時,末筆改頓點,如︰「救」字。「裘」、「逑」(B05081)等字則因一字不二捺原則,上捺亦改頓點。按:此字今作「尋求」、「追求」之義,「皮衣」之義,仍作「裘」。
注  音 ㄑㄧㄡˊ
漢語拼音 qiú
釋  義

1. 皮衣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衣部》:「𧚍(裘),皮衣也。……求,古文裘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此本古文裘字,後加衣為裘,而求專為干請之用。」

2. 懇託、乞助。如:「乞求」、「祈求」。《漢書.卷八.宣帝紀》:「虛閭權渠單于請求和親,病死。」《後漢書.卷八二.方術列傳下.華佗》:「又有疾者,詣佗求療。」

3. 要求。如:「苛求」、「求全責備」。《論語.微子》:「無求備於一人。」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」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有不虞之譽,有求全之毀。」

4. 找尋、探索、設法取得。如:「尋求」、「探求」、「實事求是」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以若所為,求若所欲,猶緣木而求魚也。」《韓非子.大體》:「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難知。」《呂氏春秋.慎大覽.察今》:「舟已行矣,而劍不行,求劍若此,不亦惑乎!」

5. 貪圖。《詩經.邶風.雄雉》: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」唐.徐夤〈潤屋〉詩:「潤屋豐家莫妄求,眼看多是與身讎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二三回:「且說寶玉自進園來,心滿意足,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。」

6. 招引。《易經.乾卦.九五》: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」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今國家間暇,及是時般樂怠敖,是自求禍也。」《史記.卷六一.列傳.伯夷》:「同明相照,同類相求。雲從龍,風從虎,聖人作而萬物睹。」

7. 姓。如漢代有求仲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