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𡨉󳃾󳃿

說 明

正  字 A02105 毛-07-11
說文釋形 「毫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上半作「高」之省變,第六、七筆作一點、一橫鉤;下作「毛」,與「豪」字作「豕」不同。「毛」之起筆作撇。
注  音 ㄏㄠˊ
漢語拼音 háo
釋  義

1. 細長而尖的毛。《玉篇.毛部》:「毫,長毛。」《集韻.平聲.豪韻》:「豪,長銳毛。」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。」《荀子.賦》:「精微乎毫毛,而盈大乎宇宙。」

2. 喻極小、極細微之物,或形容極小、極細微。如:「毫芒」、「毫纖」。《老子》第六四章:「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案書》:「采毫毛之善,貶纖介之惡。」宋.歐陽修〈原弊〉:「有司屢變其法,以爭毫末之利,用心益勞而益不足者,何也?制不先定而取之無量也。」

3. 數量極少、一點點。如:「毫無頭緒」、「毫不介意」。《大戴禮記.保傅》:「正其本,萬物理,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,故君子慎始也。」《五代史平話.梁史.卷上》:「每發一箭,不差毫釐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五一回:「後來一打聽,制臺只肯在善後局撥三千銀子以為盤費及定機器的定錢,在他人必然大失所望,饒鴻生卻毫不介意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一○回:「其實,月球並無分別,只是半個明,半個暗,盈虧圓缺,都是人眼睛現出來的景相,與月球毫不相干。」

4. 秤或戥子桿上之提繩,為秤鉤或秤盤與秤錘間之支點。分頭毫、二毫、三毫。近秤鉤或秤盤者為頭毫(亦稱初毫),其次為中毫(亦稱二毫);再其次為末毫(亦稱為三毫)。

5. 俗稱輔幣一角為「一毫」。

6. 單位名。公制中表示度、量、衡等單位千分之一。如:「毫米」、「毫克」、「毫安培」。

7. 姓。如漢代有毫康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