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說 明

正  字 A02097 毋-00-04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止之也。从女,有奸之者。凡A02098之屬皆从A02098。(武扶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止之詞也。从女、一。女有姦之者,一禁止之,令勿姦也。凡A02098之屬皆从A02098。(武扶切)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止之詞也。从女、一。楷書寫法:作一豎折、一橫折鉤,右下兩筆相交出頭,中間一撇直貫穿下橫筆。按:此字與「母」、「毌」二字易混,標準字體三形分劃截然。此字音ˊ,禁止之詞;「母」字音ㄇㄨˇ,母親之義,中作兩點;「毌」(B01972)字音ㄍㄨㄢˋ,貫穿之義,中作一豎;三字雖形似,音義迥別。
注  音 ˊㄇㄨˇ
漢語拼音 ㈠wú ㈡mǔ
釋  義

ˊ

1. 莫、勿。表禁止或勸誡之意。如:「毋忘在莒」。《說文解字.毋部》:「毋,止之也。」段注本:「毋,止之詞也。」《論語.子罕》:「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」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臨財毋苟得,臨難毋苟免。」宋.陸游〈雨〉詩:「上策莫如常熟睡,少安毋躁會當晴。」

2. 不。表示否定之意。《韓非子.說林下》:「以我為君子也,君子安可毋敬也?」《史記.卷七八.列傳.春申君》:「世有毋望之福,又有毋望之禍。」

3. 沒有。通「無」。《墨子.非命上》:「言而毋儀,譬如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。」《戰國策.秦策三》:「眾口所移,毋翼而飛。」《史記.卷六.秦始皇本紀》:「身自持築臿,脛毋毛。」

4. 語助詞,無義。如:「不自由,毋寧死。」《左傳.襄公二十四年》:「毋寧使人謂子:『子實生我。』」亦作「無寧」。

5. 姓。如晉代有毋雅。

6. 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ㄇㄨˇ

作「手寫字」形時,為「母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