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󷇬󰓇󰓆

說 明

正  字 A00256 人-14-1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導也。从人,賔聲。手寫字手寫字或从手。(必刀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導也。从人,賓聲。手寫字,儐或从手。(必刃切)
字樣說明 右半作「賓」:「宀」下「貝」上之中間部分,為「丏」之變形,中豎之左作撇,不觸豎,右無點,豎筆下作一長撇;下「貝」之撇筆輕觸上橫,寫法參「賓」字。
注  音 ㄅㄧㄣˋㄅㄧㄣ
漢語拼音 ㈠bìn ㈡bīn
釋  義

㈠ ㄅㄧㄣˋ

1. 導引或以禮迎之。《說文解字.人部》:「儐,導也。」《玉篇.人部》:「儐,出接賓曰儐。」《周禮.春官.大宗伯》:「王命諸侯,則儐。」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:「君召使儐,色勃如也。」

2. 擺設、陳列。《詩經.小雅.常棣》:「儐爾籩豆,飲酒之飫。」漢.毛亨.傳:「儐,陳。」

3. 排斥。通「擯」。《戰國策.趙策二》:「六國從親以儐畔秦,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於水之上。」《漢書.卷六四上.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.主父偃》:「(主父偃)游齊諸子間,諸儒生相與排儐,不容於齊。」

㈡ ㄅㄧㄣ

1. 敬也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祖廟所以本仁也,山川所以儐鬼神也,五祀所以本事也。」

2. 古時替主人接引賓客之人。如:「儐相」。《晏子春秋.內篇.雜下》:「今臣使楚,不當從此門入。儐者更道,從大門入見楚王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一.狐嫁女》:「公若為儐,執半主禮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