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󲻲𠕞󲻶󲻯󲻫󲻳󲻱󲻭次󲻮𣬌󲻷󲻬󲻴󲻰󲻵

說 明

正  字 A02053 欠-02-0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不前,不精也。从欠,二聲。手寫字,古文次。(七四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不前,不精也。从欠,二聲。手寫字,古文次。(七四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从欠,二聲。段玉裁注云:「當作从二从欠。从二,故為次。」楷書寫法:左半作兩短橫,不同於「冰」之部首「冫」;右半「欠」之長撇筆,起筆不接上橫鉤。「咨」、「資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於「心」或長橫上,末捺改頓點,如︰「姿」、「恣」、「瓷」等字。按:此字俗寫易誤,遂混入「冫部」。
注  音 ˋ
漢語拼音 ㈠cì ㈡zī
釋  義

ˋ

1. 居於前項之後。《說文解字.欠部》:「次,不前,不精也。」《孟子.盡心下》: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」《孫子.謀攻》:「凡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;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。」

2. 第二、副。如:「次子」、「次年」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,項羽為次將。」《鏡花緣》第四○回:「走有半年之久,於次歲六月到了嶺南。」

3. 表現或品質較差者。如:「次貨」、「次品」。《隋書.卷八.禮儀志三》:「凡射獸,自左膘而射之,達於右腢,為上等;達右耳本,為次等;自左髀達於右為下等。」宋.陳傅良〈桂陽軍勸農文〉:「然閩浙上田收米三石,次等二石,此間所收卻無此數,當是人力不到。」

4. 依序編排。《呂氏春秋.季冬紀.季冬》:「乃命太史,次諸侯之列,賦之犧牲。」《漢書.卷三.高后紀》:「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。」

5. 等第、順序。如:「席次」、「班次」、「名次」。《史記.卷九.呂太后本紀》:「武信侯呂祿上侯,位次第一。」清.徐珂《清稗類鈔.宮苑類.皇史宬》:「皇史宬,建自明。四周石室,中藏金匱。國朝因其舊制,尊藏實錄、聖訓、玉牒諸鉅編,寶笈琅函,依次排列。」

6. 官職、職位。《左傳.襄公二十三年》:「敬共朝夕,恪居官次。」晉.桓溫〈上疏廢殷浩〉:「不能恭慎所任,恪居職次。」

7. 行列、隊伍。《左傳.桓公十三年》:「及鄢,亂次以濟,遂無次,且不設備。」《國語.晉語三》:「失次犯令,死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次,行列也。」

8. 臨時駐紮或留宿。《左傳.僖公四年》:「師進,次於陘。」《楚辭.屈原.離騷》:「夕歸次於窮石兮,朝濯髮乎洧盤。」

9. 外出居住之所。《宋史.卷四一六.列傳.馬光祖》:「臥客次,王不得已見焉。」《明史.卷二八五.文苑列傳一.孫蕡列傳》:「洪武二十二年坐累逮赴京,卒於南昌舟次。」

10. 古時以帷幕遮蔽作為歇息或更衣之處所。《儀禮.大射》:「射畢之時,降堂皆就次。」《宋史.卷六.真宗本紀一》:「殿廬幄次在宰相上。」

11. 中、間。《莊子.田子方》:「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。」《宋史.卷二四六.宗室列傳三.楚王似》:「一入胸次,則終身不忘。」

12. 至、及。《史記.卷五.秦本紀》:「齊桓公伐山戎,次於孤竹。」《史記.卷一二二.酷吏列傳.杜周》:「然重遲,外寬,內深次骨。」唐.司馬貞.索隱:「次,至也。李奇曰:『其用法刻至骨。』」

13. 量詞。計算動作回數之單位。如:「初次嘗試」、「第三次段考」。《宋史.卷一五六.選舉志二》:「其後又許納敕三次,為定制焉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一○回:「張教頭那廝!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說。」

14. 姓。如傳說中有勇士次非。

二)ㄗ

「次且」:進退遲疑貌。《聊齋志異.卷一.畫壁》:「入一小舍,朱次且不敢前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