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󲯋󲯌󲯍󲯎

說 明

正  字 A01869 木-03-07
說文釋形

手寫字,持也。从木,丈聲。臣鉉等曰:「今俗别作仗,非是。」(直兩切)

字樣說明 左半「木」豎筆不鉤,右捺改作點;右半作「丈」︰作一橫、一撇、一捺,捺之起筆不接橫筆,且與撇筆相交,寫法參「丈」字。
注  音 ㄓㄤˋ
漢語拼音 zhàng
釋  義

1. 執也、持也。《說文解字.木部》:「杖,持也。」《書經.牧誓》:「王左杖黃鉞,右秉白旄以麾。」

2. 憑恃、倚靠。《左傳.襄公八年》:「完守以老楚,杖信以待晉,不亦可乎?」《漢書.卷七五.眭兩夏侯京翼李傳.李尋》:「外臣不知朝事,竊信天文即如此,近臣已不足杖矣。」

3. 拷打。《唐語林.卷六.補遺》:「穆家法最峻,寧命諸子直饌,稍不如意,則杖之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六回:「秦鐘本自怯弱,又帶病未癒,受了笞杖,今見老父氣死,此時悔痛無及,更又添了許多症候。」

4. 用以支拄、扶行之棍棒。《論語.微子》:「植其杖而芸。」唐.杜甫〈寒雨朝行視園樹〉詩:「衰顏動覓藜床坐,緩步仍須竹杖扶。」

5. 泛稱棍棒一類之物。如:「擀麵杖」。元.宮天挺《嚴子陵垂釣七里灘》第一折:「嘆行唐,驀嶺登岡,拽著個鈍木斧,繫著條粗麻繩,挾著條舊擔杖。」

6. 古代刑法之一。以棍棒或竹板抽打犯人。《宋史.卷五.太宗本紀二》:「杖罪釋之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六回:「命左右拖翻,打一百脊杖,以正其罪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