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󲭲󲭹󲮁󲭦󲭥󲭣󲭷󲭨󲭸󲭴󲭼󲭽󲮇𣍢󲭠󲭡望󲮂󲭤󲭧󲭵󲮅󲭟󲭢󲭿󲭾󲭞󲭪󲮄󲭳󲮃󲭯󲮀󲭰󲮆󲭱󲭶󲭮󲭬󲭫󲭩󲭭󲭺󲭻𥩿𥪛𦣠

說 明

正  字 A01848 月-07-11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出亡在外,望其還也。从亡,望省聲。(巫放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出亡在外,望其還也。从亡,手寫字省聲。(巫放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出亡在外,望其還也。从亡,朢省聲。楷書寫法:上左作「亡」,左下折筆處為圓筆;上右為「月」之變形,與「爫」(爪)、「手寫字」(肉)不同。下作「手寫字」,不作「壬」,寫法參「壬」字、「廷」字。本典收「朢」(B01604)為次常用字,兼為「望」字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ㄨㄤˋ
漢語拼音 wàng
釋  義

1. 希冀、期盼。如:「盼望」、「期望」。《說文解字.亡部》:「望,出亡在外,望其還也。」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「不知賜了弟子那幾件奇處,又不知攜了弟子到何地方?望乞明示,使弟子不惑。」

2. 志願、心願。如:「願望」、「絕望」。《史記.卷九一.黥布列傳》:「出就舍,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,布又大喜過望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二回:「賈瑞見往裡讓,心中喜出望外,急忙進來,見了鳳姐,滿面陪笑,連連問好。」

3. 向遠處或高處看。如:「登高望遠」、「一望無際」。唐.李白〈靜夜思〉詩:「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」宋.汪元量〈潮州歌〉:「北望燕雲不盡頭,大江東去水悠悠。」

4. 祭名,附於郊天之郊禮中對於境內山川之祭祀。《廣雅.釋天》:「望,祭也。」《書經.堯典》:「望於山川,遍於群神。」漢.孔安國.傳:「皆一時望祭之。」《春秋.僖公三十一年》:「夏四月,四卜郊,不從,乃免牲,猶三望。」漢.公羊壽.傳:「三望者何?望祭也。……何以書?譏不郊而望祭也。」《左傳.宣公三年》:「望,郊之屬也。不郊亦無望,可也。」

5. 關心探看、慰問。如:「拜望」。《紅樓夢》第九八回:「那日薛姨媽過來探望,看見寶玉精神略好,也就放心,暫且住下。」

6. 怨恨、責備。《史記.卷八九.張耳陳餘列傳》:「不意君之望臣深也!豈以臣為重去將哉?」漢.司馬遷〈報任少卿書〉:「若望僕不相師,而用流俗人之言,僕非敢如此。」

7. 名譽、名聲。如:「名望」、「德高望重」。《詩經.大雅.卷阿》:「如圭如璋,令聞令望,豈弟君子,四方為綱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八三回:「陸遜年幼望輕,恐諸公不服。」

8. 農曆每月十五日。此時月相最顯圓滿。漢.枚乘〈七發〉:「將以八月之望,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,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一回:「建寧二年四月望日,帝御溫德殿。」

9. 將近、接近。唐.韓愈〈祭竇司業文〉:「逾七望八,年孰非翁。」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回:「你看我雖然不至於老邁不堪,也是望五的人了。」

10. 向、朝。如:「望後退」、「望前看」。《平妖傳》第三回:「吩咐媚兒好生服侍哥哥,自己扮做有病的老丐婦,提一條百節竹杖,逕望成都府而來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○二回:「眾道士將旗旛一聚,接下打怪鞭望空打了三下。」

11. 界也。《呂氏春秋.慎大覽.下賢》:「精充天地而不竭,神覆宇宙而無望。」漢.高誘.注:「無望,無界畔也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