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𠦙󲚶󲚵𢺶𣏃

說 明

正  字 A01715 支-00-04
說文釋形 手寫字,去竹之枝也。从手持半竹。凡支之屬皆从支。手寫字,古文支。(章移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去竹之枝也。从手持半竹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十」,下作「又」;「吱」、「妓」、「岐」、「技」、「枝」、「歧」、「肢」、「豉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時,或將末筆拖長,如︰「翅」字;或改捺為頓筆,如:「頍」(B05668)字。若為上偏旁時,或亦改捺為頓,如:「鬾」(B05926)字。
注  音 ㄓㄤˋ
漢語拼音 ㈠zhī ㈡zhàng
釋  義

㈠ㄓ

1. 草木之枝條。通「枝」。《說文解字.支部》:「支,去竹之枝也。」《詩經.衛風.芄蘭》:「芄蘭之支,童子佩觿。」《史記.卷一○一.袁盎鼂錯列傳.鼂錯》:「草木蒙蘢,支葉茂接。」

2. 旁系、別出、由總體分出者。如:「旁支」、「支店」。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「遂按其前事,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,皆得棄市罪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一.第五鍾離宋寒列傳.宋均》:「今康、焉幸以支庶享食大國,陛下即位,蠲除前過,還所削黜,衍食它縣。」

3. 手腳。通「肢」。《易經.坤卦》:「《文言》曰: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。」唐.白居易〈隱几〉詩:「身適忘四支,心適忘是非。」

4. 撐持、維持。《國語.越語下》:「皆知其資財之不足以支長久也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九九回:「我這威勝萬山環列,糧草足支二年。」

5. 付款。如:「收支」、「開支」。《宋史.卷一九四.兵志八》:「每歲寒食、端午、冬至,有特支,特支有大小差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四○回:「因動支錢糧,僱齊民夫,蕭雲仙親自指點百姓,在田傍開出許多溝渠來。」

6. 領取。如:「預支」、「先支了一個月的薪水。」《醒世恆言.卷二○.張廷秀逃生救父》:「官府看不過,開發義倉,賑濟百姓。關支的十無三四,白白的與吏胥做了人家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四回:「鳳姐方欲說話時,只見榮國府的四個執事人進來,全都是要支取東西,領牌來的。」

7. 調度、分配、遣走。如:「支配」、「把他支走了。」元.無名氏《博望燒屯》第二折:「誰做先鋒,誰為合后,師父支撥軍馬,眾將聽令也。」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四○回:「再看了看左右無人,只得兩個小丫頭子,他把那兩個小丫頭子也支使開。」

8. 地支之簡稱。《史記.卷二六.曆書》:「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。」司馬貞.索隱引《爾雅.釋天》:「歲陰者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支是也。」《宋史.卷七六.律曆志九》:「上列十幹、十二支、八卦方位,以正地形。」

9. 當量詞:

⑴ 計算隊伍之單位。如:「一支強有力的軍隊。」《明史.卷二○四.翟鵬列傳》:「增游兵三支,分駐雁門、寧武、偏關。」《水滸傳》第六四回:「留下兩支軍馬,就飛虎峪兩邊埋伏。」

⑵ 計算歌曲、樂曲之單位。如:「兩支歌曲」。《紅樓夢》第五回:「新填《紅樓夢》仙曲十二支,試隨吾一遊否?」《歡喜冤家》第八回:「騷肉兒,我與你兩人如此,也有一支歌兒麼?」

⑶ 計算綿紗細度之單位。支數愈多,紗質愈細。如:「八十支紗」。《清朝續文獻通考.卷三八○.實業考三.農務二》:「其纖維靭力最高能紡三十支紗。」

⑷ 計算細長物品之單位。《紅樓夢》第七回:「這是宮裏頭的新鮮樣法,拿紗堆的花兒十二支。」清.徐珂《清稗類鈔.爵秩類.簾官》:「索洋燭一封,則以燭三支進,其他類此。」

⑸ 計算燈光強度之單位。如:「四十支光」。

10. 姓。如唐代有支叔才。

11. 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ㄓㄤˋ

⇒「丈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