㈠ㄖㄤˊ 1. 推拒、排斥、排擠。《說文解字.手部》:「攘,推也。」《公羊傳.僖公四年》:「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。」漢.東方朔〈七諫.沉江〉:「正臣端其操行兮,反離謗而見攘。」 2. 排除、去除。三國.諸葛亮〈出師表〉:「庶竭駑鈍,攘除姦凶,興復漢室。」《晉書.卷七二.列傳.郭璞》:「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,由是遂洞五行、天文、卜筮之術,攘災轉禍,通致無方,雖京房、管輅不能過也。」 3. 竊取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,或告之曰:『是非君子之道。』」《鏡花緣》第七三回:「就如人家做文,往往竊取陳編,攘為己有。」 4. 侵奪。《莊子.漁父》:「諸侯暴亂,擅相攘伐,以殘民人。」《漢書.卷六四上.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.嚴助》:「南夷相攘,使邊騷然不安,朕甚懼焉。」 5. 捲袖露出手臂。《孟子.盡心下》:「馮婦攘臂下車,眾皆悅之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美女篇〉:「攘袖見素手,皓腕約金環。」 6. 祭祀神祇以除不祥。通「禳」。《禮記.月令》:「九門磔攘,以畢春氣。」《荀子.王制》:「相陰陽,占祲兆,鑽龜陳卦,主攘擇五卜,知其吉凶妖祥、傴巫跛擊之事也。」 ㈡ㄖㄤˇ 1. 擾亂。《淮南子.兵略》:「故至於攘天下,害百姓。」《漢書.卷四○.張陳王周傳.周勃》:「陳平之志,見於社下,傾側擾攘楚、魏之間,卒歸於漢,而為謀臣。」 2. 紛亂。《水滸傳》第三一回:「紛紛攘攘,有做公人出城來各鄉村緝捕。」明.孫仁孺《東郭記》第四四齣:「曲傳東郭非嘲諷,則索把齊人尊捧,君不見盡處熙攘名利中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