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󲙊󲙉

說 明

正  字 A01702 手-15-18
說文釋形 「擻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數」:左作「婁」,上長橫兩端出頭,中豎下不出頭,下作「女」,下橫改斜挑;右作「攵」,捺之起筆不觸撇、橫,寫法參「數」字。
注  音 ㄙㄡˇㄙㄡˋ
漢語拼音 ㈠sǒu ㈡sòu
釋  義

ㄙㄡˇ

1. 「抖擻」:

⑴ 振動、拂開。唐.孟郊〈夏日謁智遠禪師〉詩:「抖擻塵埃定,謁師見真宗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八回:「那東西抖擻身上的毛,發起威來。」

⑵ 滌除煩惱。唐.釋道世《法苑珠林.卷一○一.六度篇.禪定部.頭陁部》:「能行此法,即能抖擻煩惱,去離貪著。」宋.王炎〈夜半聞雨再用前韻〉詩:「抖擻胸中三斗塵,強欲吟哦無好語。」亦作「斗藪」。

⑶ 奮發、振作。《龍龕手鑑.手部》:「抖擻,舉振之皃也。」《西遊記》第七回:「那大聖收了如意棒,抖擻神威,將身一縱,站在佛祖手心裏。」《平妖傳》第九回:「腳穿一雙把滑的多耳麻鞋,手提一根檀木棍兒,抖擻精神,飛也似的一般奔去。」亦作「抖搜」、「陡搜」。

2. 「擻抖抖」:顫慄貌。如:「一隻兔子被槍聲嚇得縮在草叢裡擻抖抖的打顫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「王道臺嚇得擻抖抖的顫。」

ㄙㄡˋ

將火條或火筷子插到火爐裡,把灰搖掉或撥除。如:「把爐子擻一擻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