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󲕫󲕬󲕩𢯸󲕧󲕥󲕦󲕤󲕨󲕭󲕪󲕣

說 明

正  字 A01666 手-12-15
說文釋形 手寫字,治也。从手,發聲。(北末切)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發」:上「癶」之捺上兩短撇輕觸,不穿捺筆;右下「殳」之次筆不鉤,末捺改作頓,寫法參「發」字。
注  音 ㄅㄛ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治理、扭轉。《公羊傳.哀公十四年》:「撥亂世,反諸正。」《漢書.卷一八.外戚恩澤侯表》:「高帝撥亂誅暴,庶事草創,日不暇給,然猶修祀六國,求聘四皓。」

2. 橫向推開或排除。如:「撥草」。《水滸傳》第二九回:「今日幸得相見義士一面,愚男如撥雲見日一般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六回:「見賈璉遠路歸來,少不得撥冗接待。」

3. 斷絕、滅絕。《詩經.大雅.蕩》:「枝葉未有害,本實先撥。」漢.鄭玄.箋:「撥猶絕也。」明.歸有光〈士立朝以正直忠厚為本〉:「夫木之有本,本既撥,則枝葉無所寄托矣。」

4. 用手轉動、挑動或拉動。如:「撥鐘」、「撥弦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回:「玄德撥馬便走,張寶驅兵趕來。」清.方苞〈左忠毅公軼事〉:「公辨其聲,而目不可開,乃奮臂以指撥眥。」

5. 碰觸撞擊。唐.岑參〈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〉詩:「將軍金甲夜不脫,半夜軍行戈相撥。」《太平廣記.卷二四四.褊急》:「唐衢州龍游縣令李凝道,性褊急。……乘驢於街中,有騎馬人靴鼻撥其膝,遂怒,大罵,將毆之。」

6. 挑逗、引誘。唐.秦韜玉〈長安書懷〉詩:「涼風吹雨滴寒更,鄉思欺人撥不平。」《金瓶梅》第一回:「那婦人時常把些言語來撥他。」

7. 挑動、彈動絃索樂器之用具。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曲終收撥當心畫,四弦一聲如裂帛。」《太平廣記.卷二○五.裴洛兒》:「貞觀中,彈琵琶,裴洛兒始廢撥用手,今俗所謂搊琵琶是也。」

8. 指點。《水滸傳》第四一回:「蔡九知府已被瞞過了,卻是我點撥他,教知府先幹了。」《精忠岳傳》第四回:「因見令郎題詩報負,後來必成大器。但無一個名師點撥,叫這做『玉不琢,不成器。』豈不可惜?」

9. 調撥、分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回:「暗撥其弟鮑忠,先將馬步軍三千,逕抄小路,直到關下搦戰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○:「當時王夫人歡滿心歡喜,問了姓名,便收拾一間房子,安頓蘭孫,撥一個養娘服事他。」

10. 提出部分金錢發放。如:「撥一筆基金給孤兒院。」《清會典事例.卷二七○.戶部.蠲恤.救災》:「其委員所帶司庫撥銀五千兩,如有不敷,即由該道庫籌款撥給,務令實惠均霑。」

11. 不正。《管子.宙合》:「夫繩,扶撥以為正;準,壞險以為平;鉤,入枉而出直。」《戰國策.西周策》:「少焉氣力倦,弓撥矢鉤,一發不中,前功盡矣。」

12. 量詞。計算成批或分組人群之單位詞。如:「有一撥人馬剛打這裡經過。」《宋史.卷一二一.志.禮二四》:「共一千二百六十人,每六十人作一撥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