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󲒱󲒰󲒲󲒯𢲕󲒮

說 明

正  字 A01620 手-09-12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葵也。从手,癸聲。(求癸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度也。从手,癸聲。(求癸切)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癸」:上「癶」之捺上兩撇點輕觸,不穿捺筆;下半末筆作頓點,不接橫、撇,寫法參「癸」字。
注  音 ㄎㄨㄟˊㄎㄨㄟˇ
漢語拼音 ㈠kuí ㈡kuǐ
釋  義

ㄎㄨㄟˊ

1. 揣測、審度。如:「揆其用心」、「揆情度理」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手部》:「揆,度也。」宋.歐陽修〈江鄰幾文集序〉:「余竊不自揆,少習為銘章,因得論次當世賢大夫功行。」清.多爾袞〈致史可法書〉:「揆諸情理,豈可謂平!」

2. 掌管。《左傳.文公十八年》:「堯舉八愷使主后土,以揆百事,莫不時序,地平天成。」《遼史.卷三一.營衛志上》:「其人土著而居綏服之中,外奮武衛,內揆文教,守在四邊。」

3. 統理國政之官員、職位。如古時稱宰相為「首揆」,近代則稱內閣總理或相當內閣總理之官職為「閣揆」。《晉書.卷一九.禮志上》:「桓溫居揆,政由己出。」《清史稿.卷三七○.列傳.宗室耆英》:「身為端揆,一言一動,舉朝所矜式。」

4. 政事、事務。《書經.舜典》:「納於百揆,百揆時敘。」《後漢書.卷五九.張衡列傳》:「百揆允當,庶績鹹熙。」

5. 道理。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」唐.李白〈比干碑〉:「殊塗而一揆,異行而齊致。」

ㄎㄨㄟˇㄎㄨㄟˊ之又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