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1549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拗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。 《說文》新附: ![]() ![]() |
字樣說明 | 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幼」:左作「幺」,右作「力」,寫法參「幼」字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ǎo ㈡ào ㈢niù ㈣yù |
釋 義 | ㈠ 1. 以手摧折、彎折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手部.新附》:「拗,手拉也。」《玉篇.手部》:「拗,折也。」唐.溫庭筠〈達摩支曲〉:「擣麝成塵香不滅,拗蓮作寸絲難絕。」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四.灤陽消夏錄四》:「景州一宦家子,好取貓犬之類,拗折其足,捩之向後,觀其孑孓跳號以為戲。」 2. 轉折、轉彎。唐.司空圖〈狂題〉詩一八首之五:「幾度懶乘風水便,拗船折舵恐難回。」清.何紹基〈灘行〉詩:「山轉灘正拗,灘吼風又作。」 3. 方言,舀。《西遊記》第二五回:「把清油拗上一鍋,燒得滾了,將孫行者下油鍋扎他一扎。」 ㈡ 1. 不順。唐.孟郊〈峽哀〉詩一○首之八:「腥語信者誰?拗歌歡非真。」宋.劉克莊〈水龍吟.病夫鬢禿顏蒼〉詞:「一生枘鑿,壯夫瞋懦,通人嫌拗。」 2. 違背、反抗。唐.韓愈〈答孟郊〉詩:「古心雖自鞭,世路終難拗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七○回:「眾人不敢違拗,只得回房去,另妝飾了起來。」 ㈢ 1. 固執、倔強。《朱子語類.卷二○.論語二.學而篇上》:「大概江西人好拗,人說臭,他須要說香。」《警世通言.卷四.拗相公飲恨半山堂》:「因他性子執拗,主意一定,佛菩薩也勸他不轉,人皆呼為拗相公。」 2. 勉強、強迫。《朱子全書.卷八.大學二》:「如自家欲為善,後面又有箇人在這裡拗你莫去為善;欲惡惡,又似有箇人在這裡拗你莫要惡惡。此便是自欺。」《醒世恆言.卷二六.薛錄事魚服證仙》:「眾人再三解說,夫人終是不聽。拗他不過,只得依著,停下少府在床,謹謹看守。」 ㈣ 抑制。《集韻.入聲.屋韻》:「拗,抑也。」漢.班固〈西都賦〉:「蹂躪其十二三,乃拗怒而少息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