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𠥯󲎝𢪔󲎜󲎟󲎞

說 明

正  字 A01544 手-05-08
說文釋形

手寫字,擠也。从手氐聲。(丁禮切)
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氐」:「氏」下作一短橫,不作一點,寫法參「氐」字。
注  音 ㄉㄧˇˇ
漢語拼音 ㈠dǐ ㈡zhǐ
釋  義

ㄉㄧˇ

1. 排擠。《說文解字.手部》:「抵,擠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抵,推也。」《後漢書.卷二八上.桓譚馮衍列傳.桓譚》:「喜非毀俗儒,由是多見排抵。」

2. 抨擊、詆毀。唐.柳宗元〈答問〉:「而僕乃蹇淺窄僻,跳浮嚄唶,抵瑕陷厄,固不以趑趄批捩而追其跡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七:「隨他說長說短,官府不過道是攔詞抵辯,決不反為了兒子究問娘姦情的。」

3. 抗拒、抗禦。如:「抵擋」。宋.蘇軾〈滿庭芳.蝸角虛名〉詞:「思量、能幾許,憂風愁雨,一半相妨。又何須,抵死說短論長。」《水滸傳》第六三回:「如今宋江領了兵圍城,賊寇浩大,不可抵敵。」

4. 拒絕承認。《漢書.卷九○.酷吏傳.田延年》:「霍將軍召問延年,欲為道地,延年抵曰:『本出將軍之門,蒙此爵位,無有是事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抵,拒諱也。」元.鄭廷玉《後庭花》第四折:「你休得要硬抵諱,休得要假疑惑。」

5. 頂住、支撐。《醒世恆言.卷九.陳多壽生死夫妻》:「將膝蓋緊緊的抵住後門,緩緩的解開頸上的死結,用手去摩。」《鏡花緣》第一○回:「就是平日有些小小靈光,陡然大惡包身,就如杯水車薪一般,那裡抵得住!」

6. 觸犯、頂撞。《龍龕手鑑.手部》:「抵,觸也。」《漢書.卷四.文帝紀》:「此細民之愚,無知抵死,朕甚不取。」唐.柳宗元〈三戒.臨江之麋〉:「麋麑稍大,忘己之麋也,以為犬良我友,抵觸偃仆益狎。」

7. 以等值事物頂換、補償。如:「抵用」、「抵償」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與父老約,法三章耳:殺人者死,傷人及盜抵罪。」《歧路燈》第四○回:「今日惠養民見胞兄至誠無他,手足之情,淒然有感,覺得向來夫妻夜間商量的話,全算不得一個人,一心要將銀撤出來,送還家中抵債,以解胞兄燃眉之急。」

8. 值得、匹配。唐.杜甫〈春望〉詩:「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」宋.辛棄疾〈聲聲慢.東南形勝〉詞:「留君再三不住,便直饒、萬家淚眼。怎抵得,這眉間、黃色一點。」

9. 相匹而使之消減。如:「抵免」、「抵扣」、「功過相抵」、「收支相抵」。宋.晏殊〈清平樂.春花秋草〉詞:「總把千山眉黛掃,未抵別愁多少。」

10. 到達。如:「抵達」、「返抵國門」。《史記.卷六.秦始皇本紀》:「遂從井陘抵九原。」《清史稿.卷三○一.傅恆列傳》:「自昔嶺中峰直抵噶拉依,破竹建瓴,功在垂成,棄之可惜。」

11. 投擲。《廣韻.上聲.齊韻》:「抵,擲也。」漢.張衡〈東京賦〉:「藏金於山,抵璧於谷。」明.劉基《郁離子.贈交棋相子先序》:「避實擊虛,投間抵隙,兼弱取亂之道,無所不備。」

12. 「大抵」:大都、大概,為總括之詞。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雜文》:「觀其大抵所歸,莫不高談宮館。」唐.崔祐甫〈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銘序〉:「公之文章,大抵以立憲誡世,褒賢遏惡為用。」

ˇ

⇒「扺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