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󲍓󲍍㪿󲍑𣂟󲍒󲍎󲍐󲍏𣂲𣂹𣂫

說 明

正  字 A01518 手-04-07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斷也。从斤斷艸。譚長說。手寫字,籀文折,从艸在仌中,仌寒故折。手寫字,篆文折,从手。(食列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斷也。从斤斷艸。譚長說。手寫字,籀文手寫字,从艸在仌中,仌寒故折。手寫字,篆文手寫字,从手。(食列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斷也。从斤斷艸。楷書寫法: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斤」:橫筆接於豎撇筆,稍下於兩撇筆交接處,寫法參「斤」字。「哲」、「浙」、「蜇」、「誓」、「逝」等字偏旁同此。按:《說文解字》此篆重文有从手作「手寫字」者,段玉裁以為乃「唐後人所妄增」之隸字。
注  音 ㄓㄜˊㄕㄜˊㄓㄜ
漢語拼音 ㈠zhé ㈡shé ㈢zhē
釋  義

ㄓㄜˊ

1. 截斷。《說文解字.艸部》:「折,斷也。」《荀子.勸學》:「鍥而捨之,朽木不折。」漢.揚雄《法言.吾子》:「眾言淆亂,則折諸聖。」唐.杜秋娘〈金縷衣〉詩:「花開堪折直須折,莫待無花空折枝。」

2. 斷定、裁決。《論語.顏淵》:「片言可以折獄,其由也與。」

3. 責難、責備。《史記.卷九.呂太后本紀》:「於今面折廷爭,臣不如君。」唐.劉禹錫〈天論上〉:「柳子厚作〈天說〉以折韓退之之言。」

4. 挫敗、阻扼。如:「百折不撓」。宋.文天祥〈紀事〉詩六首之一:「若使無人折狂虜,東南那箇是男兒?」

5. 使信服、屈服。《漢書.卷九二.游俠傳.朱家》:「權行州域,力折公侯。」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輕詆》:「宏百以有才,多好上人,坐上無折之者。」

6. 夭亡、死亡。《漢書.卷二七.五行志下之上》:「兄喪弟曰短,父喪子曰折。」宋.蘇軾〈屈原塔〉詩:「古人誰不死,何必較考折。」

7. 彎、曲。《晉書.卷九四.隱逸列傳.陶潛》:「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。」唐.李白〈夢遊天姥吟留別〉詩: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。」

8. 彎曲物品使兩面平貼。《後漢書.卷六八.郭符許列傳.郭太》:「嘗於陳、梁間行遇雨,巾一角墊,時人乃故折巾一角,以為林宗巾。」亦作「摺」。

9. 迴旋、反轉、改變方向。《宋史.卷三三一.列傳.沈遘》:「然古人所謂兵車者,輕車也。五御折旋,利於捷速。」《喻世明言.卷二六.沈小官一鳥害七命》:「驚得婆兒魂不附體,折身便走。」

10. 對換、抵銷。如:「以米折錢」。宋.蘇軾〈上神宗皇帝書〉:「買絹未嘗不折鹽,糧草未嘗不折鈔。」元.周密《癸辛雜識.前集.艮岳》:「萬歲山大洞數十,其洞中皆築以雄黃及盧甘石,雄黃則辟蛇虺,盧甘石則天陰能致雲霧,滃鬱如深山窮谷,後因經官折賣,有回回者知之,因請買之。」

11. 減損、喪失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回:「虧得程普、黃蓋、韓當三將死救得脫,折兵大半,奪路引兵回江東。」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一五回:「不要一句非言,折盡平生之福。」

12. 減除、降低。《六部成語註解.戶部》:「本色銀:色,乃米之成色也,漕米有應徵實米者,有應按成色折價徵收者,此項折價之本色銀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五二回:「陳四老爺一時銀子不湊手,就託他情願對扣借一百銀子還他,限兩個月拿二百銀子取回紙筆,也是一宗極穩的道路。」

13. 當量詞:

⑴ 計算折疊次數的單位。如:「把紙折成三折。」

⑵ 計算戲劇分段的單位。如:「竇娥冤共分四折。」

14. 漢字筆畫名。指彎曲的筆畫。如:「橫、豎、撇、點、折」。

⇒「摺」之異體

ㄕㄜˊ

1. 斷。如:「棍子折了!」

2. 虧損。《漢書.卷二四.食貨志下》:「均官有以考檢厥實,用其本賈取之,毋令折錢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○○回:「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,說是南邊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。」

㈢ㄓㄜ

1. 翻轉、迴旋。如:「折跟頭」。《紅樓夢》第六二回:「若得不了一點子小事,便揚鈴打鼓的亂折騰起來,不成道理。」

2. 倒出。如:「一筐子的梨都折了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