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說 明

正  字 A01504 手-04-07
說文釋形 「抄」《說文》不錄。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扌」,末筆斜挑;右半作「少」:中豎不鉤,下撇不接豎,寫法參「少」字。「莏」(B03871)字偏旁同此。
注  音 ㄔㄠ
漢語拼音 chāo
釋  義

1. 攻擊、掠取。如:「包抄」。《後漢書.卷三一.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.郭伋》:「時匈奴數抄郡界,邊境苦之。」《南史.卷七.梁本紀.武帝下》:「時四方征鎮入援者三十餘萬,莫有鬥志,自相抄奪而已。」

2. 襲用、謄寫。《水滸傳》第八五回:「教把眾頭目的姓名,都抄將來,盡數封他官爵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四回:「毓生又會想法,把人家譯就的西文書籍,東抄西襲,作為自己譯的東文稿子。」

3. 扣押、沒收。如:「抄家」。《水滸傳》第二二回:「那時做押司的,但犯罪責,輕則刺配遠惡軍州,重則抄扎家產結果了殘生性命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四回:「難道大公祖不問皂白,就拿他凌遲碎剮,全門抄斬嗎?」

4. 從側邊繞行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回:「暗撥其弟鮑忠,先將馬步軍三千,逕抄小路,直到關下搦戰。」

5. 兩手交叉置放。《水滸傳》第三回:「酒保抄手道:『官人要甚東西,分付賣來。』」

6. 中國大陸北方的一種烹飪方法。指將食物於沸騰清水中迅速煮一下即撈起。

7. 古代之容積單位。十撮為一抄。後泛指少量、少許。北齊.劉晝《劉子.卷三.從化》:「故權衡雖正,不能無毫釐之差;鈞石雖平,不能無抄撮之較。」元.康進之《李逵負荊》第一折:「與你一抄碎金子,與你做酒錢。」

8. 姓。如明代有抄思。

⇒「鈔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