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󷇙󰍖󰌅󹛑󵈜󰫡󰏻󰌑󰌳󸲨󰌛󰫤󹛯󰏍󰍳󰌔󰌃󰌄󰌠󰌟󰌡󰌞𠭊󰌐󰌒󰌗󰌖󰌚󰌍󰌕󰌘󰌙

說 明

正  字 A00203 人-09-11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
手寫字,非眞(真)也。从人,叚聲。一曰至也。《虞書》曰:「假于上下。」(古疋切、古頟切)
手寫字,借也。闕。手寫字,古文叚。手寫字,譚長說:「叚如此。」(古雅切)
段注本:
手寫字,非眞(真)也。从人,叚聲。《虞書》曰:「假于上下。」(古雅切)
手寫字,借也。闕。手寫字,古文叚。手寫字,譚長說:「叚如此。」(古雅切)

字樣說明 右半作「叚」,與「段」不同;「暇」、「瑕」、「蝦」、「遐」、「霞」等字偏旁同此。本典收「叚」為「假」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ㄐㄧㄚˇㄐㄧㄚˋ
漢語拼音 ㈠jiǎ ㈡jià
釋  義

ㄐㄧㄚˇ

1.不實的、虛偽的、人造的。與「真」相對。如:「假髮」、「假話」、「假面具」、「虛情假意」。《說文解字.人部》:「假,非眞(真)也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「假作真時真亦假,無為有處有還無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○回:「劉表既死,蔡夫人與蔡瑁、張允商議,假寫遺囑。」

2.代理的。《史記.卷九二.淮陰侯列傳》:「齊偽詐多變,反覆之國也,南邊楚,不為假王以鎮之,其勢不定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七.班梁列傳.班超》:「以超為假司馬。」

3.借。如:「假手於人」、「狐假虎威」。《玉篇.人部》:「假,借也。」《左傳.僖公五年》:「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。」唐.裴庭裕《東觀奏記.附錄三.唐宣宗遺聞軼事彙編》:「多為鄰鋪假手,號曰『救數人』也。」

4.依傍、憑藉。三國魏.曹丕〈典論論文〉:「斯七子者,於學無所遺,於辭無所假。」《三國志.卷二一.魏書.王衛二劉傅傳.王粲》:「瑀子籍,才藻豔逸,而倜儻放蕩,行己寡慾,以莊周為模則。官至步兵校尉。」南朝宋.裴松之.注:「至是,籍乃假蘇門先生之論以寄所懷。」南朝梁.丘遲〈與陳伯之書〉:「將軍之所知,非假僕一二談也。」

5.如、若。《史記.卷九二.淮陰侯列傳》:「假令韓信學道謙讓,不伐己功,不矜其能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三四回:「假若我一時竟遭殃橫死,他們還不知是何等悲感呢!」

6.姓。如漢代有假倉。

ㄐㄧㄚˋ

工作期間依規定或經申請獲准之休息時間。如:「放假」、「請假」。《南史.卷三二.列傳.張邵》:「融假還鄉,詣王儉別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