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202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停」《說文》不錄,見於《說文》新附。 |
字樣說明 | 右半作「亭」:「亠」下作「口」,末二筆作「丁」,寫法參「亭」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tíng |
釋 義 | 1.中止。如:「停辦」、「停止」。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人部.新附》:「停,止也。」《樂府詩集.卷五三.舞曲歌詞二.晉宣文歌舞.孟冬篇》:「風弭雨停,乘輿啟行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四回:「雨村心下甚為疑怪,只得停了手,即時退堂。」 2.止留、暫時居留。如:「停留」、「停歇」。《廣韻.平聲.青韻》:「停,息也,定也。」南朝宋.劉義慶《幽明錄.劉晨阮肇》:「十日後欲求還去,女云:『君已來是,宿福所牽,何復欲還邪?』遂停半年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一○六回:「雨水不住,營中泥濘,軍不可停,請移於前面山上。」 3.放置、擱置。如:「停放」。《後漢書.卷八一.獨行列傳.范式》:「遂停柩移時,乃見有素車白馬,號哭而來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六回:「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間,開了幾日喪。」 4.穩當、妥貼。《西遊記》第三回:「悟空將金冠、金甲、雲履都穿戴停當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八回:「賈赦等督率匠人紮花燈、煙火之類,至十四日,俱已停妥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