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𢗘

說 明

正  字 A01317 心-04-08
說文釋形 手寫字,忘也。从心,勿聲。(呼骨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忘也。从心,勿聲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勿」︰「勹」下作兩撇,寫法參「勿」字。「惚」、「淴」(B02149)等字偏旁同此。此字與「怱」(ㄘㄨㄥ)形似易混,「怱」為「匆」之異體字。
注  音 ㄏㄨ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不留心、不注意。如:「忽略」、「疏忽」。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:「忽,忘也。」唐.魏徵〈論時政疏〉:「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!奔車朽索,其可忽乎?」明.方孝孺〈深慮論〉:「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,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。」

2. 輕視、瞧不起。如:「岸忽」。三國魏.曹操〈表劉琮令〉:「蔑萬里之業,忽三軍之眾。」唐.李白〈與韓荊州書〉:「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,寒賤而忽之。」

3. 突然。如:「忽喜忽憂」、「忽冷忽熱」。唐.杜甫〈贈衛八處士〉詩:「昔別君未婚,兒女忽成行。」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詩:「忽聞水上琵琶聲,主人忘歸客不發。」

4. 快速、一瞬間。如:「倏忽」。《左傳.莊公十一年》:「桀紂罪人,其亡也忽焉。」漢.蔡琰〈胡笳十八拍〉詩:「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,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。」

5. 來往不定的。如:「飄忽」。東周戰國.宋玉〈風賦〉:「飄忽淜滂,激颺熛怒。」

6. 恍忽、不分明。漢.司馬相如〈子虛賦〉:「眇眇忽忽,若神仙之髣髴。」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忽兮怳兮,不可為象兮。」

7. 長遠的樣子。如:「軋忽」。《漢書.卷二二.禮樂志》:「假清風軋忽,激長至重觴。」

8. 表示極細微的單位,包含長度、重量及時間。如:「秒忽」、「沒忽的」。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下》:「元元本本,數始於一,產氣黃鍾,造計秒忽。」元.劉庭信〈寨兒令.搭扶定推磨杆曲〉:「早回頭尋個破綻,沒忽的得些空閑,荒撇下風月擔兒赸。」

9. 姓。如明代有忽仲、忽明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