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󱷛󱷡󱷦󱷪󱷢󱷠󱷞󱷝󱷟󱷩󱷣𢔏󱷧󱷨󱷜󱷤𨒥󱷥

說 明

異 體 字 A01287-012 口-03-06
內  容

〔關鍵文獻〕

宋元以來俗字譜.彳部》引《通俗小說》等。

大陸《簡化字總表.第一表》。



#「后」另兼正字
異體音義
注  音 ㄏㄡˋㄏㄡˋ
漢語拼音 hòu #hòu
釋  義

時間上較晚,與「先」、「前」相對。同「後」。《禮記.大學》:「知止而后有定。」漢.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「然后揚節而上浮,淩驚風,歷駭猋,乘虛無,與神俱。」

研訂說明
注  音 ㄏㄡˋㄏㄡˋ
漢語拼音 hòu #hòu
研 訂 者 陳逸玫
內  容

「后」為「後」之異體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彳部》:「 ,遲也。」「后」則另見於《說文解字.后部》:「繼體君也。象人之形。施令以告四方,故厂之。从一、口。發號者,君后也。」據此,「后」、「後」原為不相涉之二字,惟具同音關係,故於文獻中見有通假現象。《說文解字》「后」字下段氏注云:「經傳多假『后』為後。〈大射〉注引《孝經》說曰:后者,後也。此謂『后』即『後』之假借。」所指為《儀禮.大射》「上射既發,挾弓矢,而后下射射」句,其中借「后」為「後」,用於表時間較晚意。《禮記.大學》:「知止而后有定。」同為借「后」為「後」之例,另於《宋元以來俗字譜》中亦可見《通俗小說》、《古今雜劇》等以「后」為「後」。概知傳世經典與宋代以後俗文學,借「后」為「後」均非罕見。大陸地區於1964及1986年公布之《簡化字總表》,逕以「后」作為「後」之簡化字,二字始具有明確之異體關係。 本典依據傳世經典與宋代以後俗文學借「后」為「後」之現象,以及大陸地區以「后」替代「後」之用字規範,確立「后」、「後」二字之異體關係,並依據我國教育部頒定之標準字體表,以「後」為正字,「后」為異體字。



#「后」另兼正字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