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1255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弓無緣,可以解轡紛者。从弓,耳聲。,弭或从兒。(綿婢切) 段注本:,弓無緣,可㠯(以)解𦆕(轡)紛者。从弓,耳聲。,弭或从兒。(綿婢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弓無緣,可以解轡紛者。从弓,耳聲。楷書寫法:右半作「耳」:末二筆為下長橫、右豎,橫筆右穿豎筆,寫法參「耳」字。「渳」(B02172)、「葞」(B03950)、「麛」(B06225)等字偏旁同此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mǐ |
釋 義 | 1.無綵繳纏飾,末端以骨、角鑲嵌之弓。《說文解字.弓部》:「弭,弓無緣,可以解轡紛者。」清.桂馥《說文解字義證.弓部》引孫炎曰:「弭謂不以繳束,骨飾兩頭者也。」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:「若不獲命,其左執鞭弭,右屬橐鞬,以與君周旋。」 2.弓之末端。《廣韻.上聲.紙韻》:「弭,弓末。」《詩經.小雅.采薇》:「四牧翼翼,象弭魚服。」晉.左思〈吳都賦〉:「貝冑象弭,織文鳥章。」 3.平息、停止。《玉篇.弓部》:「弭,止也。」《廣韻.上聲.紙韻》:「弭,息也。」《左傳.成公十六年》:「若之何,憂猶未弭。」《國語.周語上》:「吾能弭謗矣,乃不敢言。」《左傳.襄公二十七年》:「人曰弭兵,而我弗許。」 4.消除。如:「弭平」。《後漢書.卷八○.文苑列傳下.趙壹》:「下則抗論當世,消弭時災。」 5.安撫。通「敉」。《史記.卷四六.田敬仲完世家》:「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,無若乎五音者。」 6.遺忘。《玉篇.弓部》:「弭,忘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沔水》:「心之憂矣,不可弭忘。」漢.鄭玄.箋:「諸侯不循法度,妄興師出兵。我念之憂,不能忘也。」南朝梁.江淹〈雜體詩〉三○首之一一:「俯仰未能弭,尋念非但一。」 7.地名。春秋時鄭地,約在今中國大陸河南省密縣境。 8.姓。如漢代有弭彊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