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󶧮󶧯

說 明

異 體 字 A04556-006 禾-14-19
內  容

〔關鍵文獻〕

玉篇.禿部》。

廣韻.平聲.灰韻》。

異體音義
注  音 ㄊㄨㄟˊ
漢語拼音 tuí
釋  義

1.落下、隕墜。同「頹」。南朝梁.陶弘景〈荅謝中書書〉:「夕日欲穨,沉鱗競躍。」晉.陸機〈思親賦〉:「迴飇肅以長赴,零雪紛其下穨。」

2.崩壞、倒塌。同「頹」。《後漢書.卷七九.儒林傳上.序》:「博士倚席不講,朋徒相視怠散,學舍穨敝,鞠為園蔬。」北魏.酈道元《水經注.汝水注》:「黃巾之亂,殘毀穨闕,魏太和景初中,令長脩飾舊宇。」宋.吳曾《能改齋漫錄.卷六.事實》:「穨城百戰後,荒邑四鄰通。」

3.衰敗、敗壞。同「頹」。《後漢書.卷六七.黨錮傳.李膺傳》:「是時朝庭日亂,綱紀穨阤,膺獨持風裁,以聲名自高。」《三國志.卷一一.魏書.田疇傳》:「漢室衰穨,人懷異心,唯劉公不失忠節。」《晉書.卷九一.儒林傳.序》:「遂使憲章弛廢,名教穨毀。」

4.委靡不振。同「頹」。《周禮.冬官.梓人》:「爪不深,目不出,鱗之而不作,則必穨爾如委矣。」清.孫詒讓.正義:「此頹爾,形容厭伏不振之貌。」三國魏.嵇康〈與山巨源絕交書〉:「故使榮進之心日穨,任實之情轉篤。」

5.水向下流。同「頹」。《史記.卷二九.河渠書》:「水穨以絕商顏,東至山嶺十餘里間。」南朝宋.裴駰.集解:「瓚曰:『下流曰穨。』」

6.暴風。同「頹」。《廣韻.平聲.灰韻》:「穨,暴風也。」《爾雅.釋天》:「焚輪謂之穨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