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988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「存」《說文》作「![]() 大徐本: ![]() 段注本: ![](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![]()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cún |
釋 義 | 1. 省視、問候。《說文解字.子部》:「存,恤問也。」《史記.卷七七.魏公子列傳》:「臣乃市井鼓刀屠者,而公子親數存之。」《明史.卷一.太祖本紀一》:「罷諸軍需,存恤貧無告者,民大悅。」 2. 存在、存活。《玉篇.子部》:「存,在也。」《史記.卷九二.淮陰侯傳》:「兵法不曰:『陷之死地而後生,置之亡地而後存?』」唐.杜甫〈無家別〉詩:「存者無消息,死者為塵泥。」 3. 保留、留下。如:「存疑」。《續傳燈錄.卷一二.和州褒禪溥禪師》:「權衡在手,明鏡當臺,可以摧邪輔正,可以去偽存真。」清.葉廷琯《吹網錄.卷六.胡心耘輯宇文紹奕事實》:「惟宇文氏考異,實為碩果僅存。」 4. 停滯。《紅樓夢》第二○回:「那寶玉正恐黛玉飯後貪眠,一時存了食。」 5. 寄放、儲蓄。如:「寄存」、「存款」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三回:「亮臣路過天津時,又把我寄存杏農處的行李帶了來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一九回:「不妨。就把一百銀子交給你,存個妥當鋪子裏,寫個筆據給我。」 6. 懷想於心中。如:「心存仁厚」。元.秦 7. 思念。《詩經.鄭風.出其東門》:「出其東門,有女如雲。雖則如雲,匪我思存。」南朝梁.沈約〈和謝宣城〉詩:「神交疲夢寐,路遠隔思存。」 8. 姓。如宋代有存光孫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