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訂瀏覽
異 體 字 | A00837-001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 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夊部》云:「,中國之人也,從夊從頁從𦥑,𦥑兩手,夊兩足也。胡雅切。,古文夏。」楷定作「夏」。 《字彙補.人部》云:「,音義與夏同。」《康熙字典.人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人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人部》均同引《字彙補》資料而云:「同夏。」 考「夏」字本義為「中國之人」,後假借為春夏秋冬之夏,「中國之人」義之「夏」,乃加意符「人」旁以還原之。此例一如「云」本為山川氣之義,後假借為云曰之云,乃加意符「雨」旁以還原之,而成為「雲」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2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玉篇.人部》云:「,遐雅切,古文夏。」《四聲篇海.人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人部》均同引《玉篇》以「」為「夏」之古文。 考《說文解字.夊部》「夏」篆下,錄有古文作「」,則「」當是其楷化,《中文大辭典.人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人部》均逕引《說文》而以「」為「夏」之古文。 按:古文「」,當是上象冠冕,中為目、下為足,以人形取意也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3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四聲篇海.夊部》云:「,古文夏字。」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古文異體》下,亦以「」為「夏」之古文異體。《字彙補.疋部》、《康熙字典.士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士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士部》均收有「」字,以為古文「夏」字。 按:「夏」字《說文》古文作「」,後世楷化,「」訛作「士」,而「」訛作「疋」,而成「」字,蓋古文之變體也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4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字彙補.夊部》云:「,《石鼓文》夏字。」《康熙字典.夊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夊部》均承引之。《漢語大字典.夊部》亦引《字彙補》,唯加按語云:「《石鼓文》無夏字。」 按:「夏」字小篆作「」,按篆文形體楷化當作「」,今作「」者,乃省「頁」之下二筆耳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5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康熙字典.夊部》云:「,《字彙補》古文夏字。」《字彙補.夊部》云:「,《玉篇》古文夏字。」考《玉篇.夊部》云:「,《說文》夏。」澤存堂本《玉篇》則作「」,字形皆與「」不合。 考「夏」字,小篆作「」,從夊從頁從𦥑,𦥑為兩手,夊為兩足,將「𦥑」與「頁」下之「」併寫,遂成二「日」,此為此字變形之由來。 自《康熙字典》字形作「」後,《中文大辭典》、《漢語大字典》、《中華字海》皆承引之,可收為異體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6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中文大辭典.夊部》云:「,夏之本字。《正字通》:『夏』,《說文》篆作。」考《正字通.夊部》「夏」下,注文字形多有作「」者,此蓋小篆字形作「」,「𦥑」像兩手,楷化時,將其上移所致也。《漢語大字典.夊部》、《中華字海.夊部》亦皆收有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7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康熙字典.疋部》引《玉篇》云:「,與夏同。」按:《玉篇》未見錄有「」字,澤存堂本《玉篇》有「」字,云為「夏」之古文。字形與「」相近。又按: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夊部》「夏」篆下,有古文作「」,則澤存堂本《玉篇》之「」,當是《說文》古文之楷化字,則《康熙字典》之「」,當是「」之變體。 《中文大辭典.疋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土部》均承《康熙字典》收有「」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8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字彙.足部》云:「,古文夏字。」《正字通.足部》云:「,舊註古文夏字。」《漢語大字典.足部》云:「,的訛字。《字彙.足部》:『,古文夏字。』《字彙補.足部》:『,按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小補》,古文夏字作,《字彙》作,未是。』」 按:「夏」之古文據《說文》所錄為「」,楷定當作「」,《字彙》作「」,當是「」字之訛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09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字彙補.夊部》:「,《六書略》與夏同。見夏貨。」《康熙字典.補遺.風部》、《中文大辭典.風部》、《漢語大字典.風部》等,均引《六書略》而以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字。 考《六書略.第五.一代殊文圖》:「夏貨,夏作,復作,復作。」未見作「」者,今作「」者,蓋其第三形之訛變。今以諸字書皆訂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字,故仍之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10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字彙補.日部》云:「,音義與夏同。」《康熙字典.夊部》云:「,《五音篇海》與夏同。」《中文大辭典.日部》亦有「」字,與《康熙字典.日部》所述同。按:「夏」字小篆作「」,「」字當是省小篆之「夂」,而訛「𦥑」為「昍」之結果。亦即由「」省成「」,再訛成「」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11 |
---|---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xià ㈡shì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㈠ 「昰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 《集韻.去聲.禡韻》云:「夏昰,時也。古作昰。」《康熙字典.夊部》「夏」下,亦列有古文作「昰」。 按:《漢語古文字字形表.卷五》「夏」下列〈三體石經僖公〉字形作「」,「昰」字當是此字形之楷化。 又按:《集韻》「夏」字有三音: 一.〈上聲.馬韻〉「亥雅切」,義為「中國之人。」今音讀 二.〈去聲.禡韻〉「亥駕切」,義為「時也」,春夏秋冬之夏,今音 三.〈上聲.馬韻〉「舉下切」,義通「檟」。《禮記.學記》:「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」今音 「昰」字於《集韻》只列於「亥駕切」下,無通「檟」之「夏」無涉,亦不做為「中國之人」之夏之異體,故「昰」只做為春夏之夏之異體,但有「 又「昰」字亦為「是」之異體字,音 ㈡ ⇒「是」之異體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12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干祿字書.去聲》云:「夏,上俗下正。」 考「夏」字,隸書省作「」者多見。據《隸辨》所載,〈曹全碑〉、〈魯峻碑〉、〈韓勑碑陰〉、〈尹宙碑〉、〈孫叔敖碑陰〉均作「」,是俗字也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13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集韻.上聲.馬韻》云:「夏,《說文》:『中國之人也。』古作,隸作夏。」《類篇.夊部》、《字彙.夊部》均錄有「」字。 按:《說文》載古文夏作「」,則「」當是據古文楷定之字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14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集韻.去聲.禡韻》云:「夏昰,時也。古作昰。」 按:夏字小篆作「」,「頁」之下二畫「」與「」併聯而成「昍」,而「頁」之上半部又訛成「百」,致成「」之字形。《隸辨.上聲.馬韻》引〈繁陽令楊君碑〉夏字作「」,《碑別字新編.十畫》引〈漢孔宙碑〉夏字,亦作「」,則《集韻.去聲.禡韻》所載之「」,正由此種字形之演變而來。「」字亦見錄於《四聲篇海.夊部》及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古文異體》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15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古文四聲韻.上聲.馬韻》「夏」篆下錄有籀文「」字。 按:「夏」之小篆作「」,從夊、從頁、從𦥑。「頁」於隸書,每多作「」,《隸辨.上聲.馬韻》引〈孔宙碑〉作「」,引〈繁陽令楊君碑〉作「」,如將「𦥑」上移,則成「」矣。 |
異 體 字 | A00837-022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jiǎ ⑵xià |
研 訂 者 | 張文彬 |
內 容 | 「」為「夏」之異體。音➀ 《說文解字.夊部》:「,中國之人也。從夊從頁從𦥑。𦥑,兩手也;夊,兩足也。」 《康熙字典.夊部》:「夏,古文作。」《經典文字辨證書.夊部》:「正,夏省。」 按:「夏」之作「」,乃是據小篆楷化所成,「」字從頁從𦥑從夊,「頁」為人頭形,「𦥑」為兩手形,「夊」為兩足形,乃畫人全身之形,作「夏」者,為「」之省文,今「夏」字通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