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尢C02583-007𡯂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C02583-001 𡯂 尢-00-04
注  音 ㄨㄤ
漢語拼音 wāng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𡯂」為「尢」之異體。「尢」字見《說文解字.尢部》,大徐本以為篆文作「手寫字」、古文作「手寫字」,而段注本則以為古文作「手寫字」,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並注曰:「『篆文』,各本作『古文』,今正。『尢』者古文象形字,『手寫字』者小篆形聲字,此亦古文二篆文手寫字之例,必取古文為部首者,以其屬皆從古文也。」依漢字先象形後形聲,先無聲字後有聲字之發展規律度之,段說是也。「尢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尢部》曰:「手寫字,曲脛也。從大、象偏曲之形。」(段注本則曰:「手寫字也、曲脛人也。」)

「𡯂」字始見《字彙.尢部》,於「手寫字」字下注曰:「凡從『尢』者,手寫字、𡯂、兀並同。」《中文大辭典.尢部》從之。審視字形,此字或恐是由「尢」之古文「手寫字」(或「手寫字」)隸變而來。許氏釋「尢」之形構為「從大、象偏曲之形」,其下屈曲,即象人兩足偏曲不直之貌,楷定作「几」,與「凥几」字近似;其上從大,正象人兩臂伸張之形,後則省變為「八」,合之而成「𡯂」。字形改易雖巨,然猶能覩其省變之跡,為「尢」之異體可信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C02583-002 尢-00-04
注  音 ㄨㄤ
漢語拼音 wāng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尢」之異體。「尢」字見《說文解字.尢部》,大徐本以為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古文作「手寫字」,而段注本則以為古文作「手寫字」,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以文字之發展規律度之,段說為是,說詳「𡯂」字條。「尢」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尢部》曰:「手寫字、曲脛也。從大、象偏曲之形。」(段注本則曰:「手寫字也、曲脛人也。」)

手寫字」字始見《廣韻.平聲.唐韻》,曰:「曲脛,俗作『尢』。」而《字彙.尢部》於「手寫字」下則注曰:「手寫字、𡯂、兀並同。」觀其字形,此字或恐是由「尢」之古文「手寫字」(或「手寫字」)隸變而來。許氏釋「尢」之形構為「從大、象偏曲之形」,其下屈曲,正象人兩足偏曲不直之貌,楷定作「儿」,與古文奇字人「手寫字」之隸定者形混;其上從大,正象人兩臂伸張之形,今則省作「八」,合之而成「手寫字」。字形改易雖巨,然猶能得其省變之跡,為「尢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C02583-003 儿-01-03
注  音 ㄨㄤˋ
漢語拼音 wāng #wù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兀」為「尢」之異體。「尢」字見《說文解字.尢部》,大徐本以為篆文作「手寫字」、古文作「手寫字」,而段注本則以為古文作「手寫字」,篆文作「手寫字」,以文字發展規律度之,段說為是,說詳「𡯂」字條。「尢」,大徐本《說文.尢部》曰:「手寫字、曲脛也。從大、象偏曲之形。」(段注本則曰:「手寫字也、曲脛人也。」)

「兀」字之篆文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儿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段注本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高而上平也。從一在儿上。」《玉篇.儿部》、《廣韻.入聲.沒韻》楷定作「兀」。《玉篇.尢部》於「尢」下注曰:「俗作『兀』。」《字彙.尢部》於「手寫字」下亦曰:「手寫字、𡯂、兀並同。」按:此字與「尢」本是二字,音義俱殊,然字形近似,於傳鈔之際,或有誤書者,則以「兀」為「尢」之異體,當是形近而訛者也,然《玉篇》、《字彙》既以為同「尢」,故可收。



#「兀」另兼正字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