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訂瀏覽
異 體 字 | A02552-001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wáng ⑵wàng ⑶yù |
研 訂 者 | 曾榮汾 |
內 容 | 王字據《說文解字.王部》云:「,天下所歸往也。董仲舒曰:『古之造文者,三畫而連 其中謂之王。三者,天地人也,而參通之者王也。』孔子曰:『一貫三為王。』:古 文王。」是王字之重文作「」,隸定後即作「」,《玉篇.王部》:「王,:古 文。」若考其字原,則甲文之「王」或作(見《校正甲骨文編.卷一.八》),從大 立於一上,上橫象冠冕之形。至金文,則或變異作「」(《艅尊》)、「」(《令 鼎》),「大」之兩腳合鑄變為一豎,下橫筆略見曲意,如《克鼎》作「」,已如《 說文》之古文,此即其演變之由來。文獻既然有據,收為「王」之異體可也。 |
異 體 字 | A02552-002 |
---|---|
注 音 | ⑴ |
漢語拼音 | ⑴wáng ⑵wàng ⑶yù |
研 訂 者 | 曾榮汾 |
內 容 | 王字,《說文解字.王部》云:「,天下所歸王也。董仲舒曰:『古之造文者,三畫而連 其中謂之王。三者,天地人也,而參通之者王也。』孔子曰:『一貫三為王。』:古 文王。」可知王小篆「」字已如楷體,作三橫一豎,若究之甲骨文,則或作「」( 《校正甲骨文編.卷一.八》),其字構為從大立於一上,上橫為冠冕之形。至金文則 因為雕鑄關係,形變為「」(《艅尊》)、「」(《令鼎》),將「大」之二腳連 起而漸成一豎。今考隸書寫法有作「」,如《隸辨.平聲.陽韻》引〈孔宙碑〉即作 「」。《金石文字辨異.平聲.陽韻》:「:按即王。」知「」亦作「 」,上半變異作「禾」。考「」之來由,實仍存「」、「」之遺意,豎 筆之左右兩筆,當存「大」之構意。隸書形體往往存古,文獻既然有據,收為「王」之異體可也。 |
異 體 字 | A02552-003 |
---|---|
注 音 | ㈡⑴ |
漢語拼音 | ㈡⑴wáng ⑵wàng ⑶yù ㈠wǔ |
研 訂 者 | 曾榮汾 |
內 容 | ㈡ 王字,《說文解字.王部》云:「,天下所歸往也。董仲舒曰:『古之造文者,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。三者,天地人也,而參通之者王也。』孔子曰:『一貫三為王。』:古 文王。」然則,據之小篆,「王」字寫法已如後世楷體,故有一貫三為王之說。今究之 甲文,或作「」(見《校正甲骨文編.卷一.八》),其字構從大在一上,上橫為冠 冕之形。金文承之,唯將「大」二腳鑄塑如豎,遂成「」形(見《令鼎》),此即今 「王」形所本。然考諸隸書,如《孔宙碑》作「」(見《隸辨.平聲.陽韻》引), 「」形亦見省作「」者,(《漢隸字源.平聲.陽韻.王字》引〈唐公房碑〉)。 考《古璽文編.第一.二》亦載錄有「」(0584)形。無論「」、「」、「 」,或《隸辨.平聲.陽韻》引〈魯峻碑〉所作之「」,皆當為「」形之遺意。文獻 既然有據,收「」為「王」之異體可也。 ㈠ ⇒「五」之異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