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𢘎𢘧󲇄󲇂󲇃𦓏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A01454-001 𢘎 心-05-08
注  音 ㄋㄨㄛˋ
漢語拼音 nuò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懦」之異體。「懦」之篆文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者也。從心需聲。」而段注本篆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也。從心耎聲。」

手寫字」字見《字彙.心部》,曰:「而兗切,音軟,愞弱也。」而《漢語大字典.心部》引《集韻.獮韻》曰:「愞,或作『手寫字』。」《中華字海.忄部》則曰:「手寫字,同『懦』。字見《類篇》。」按:「愞」與「懦」,段玉裁於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「愞」字下注曰:「此篆各本作『懦』,從心需聲,人朱切,乃淺人所改,今正。『愞』與人部『偄』音義皆同,弱也,本乃亂切。音轉為乃過切。……因形近或訛為『懦』,再訛為『儒』。……凡經傳『愞』字皆訛作『懦』,不可勝正。……蓋需、耎二聲古分別畫然,需聲在古音四部,人于切;耎聲在古音十四部,乃亂切,而自張參以來,改『耎』為『需』,不能諟正。」說是,今則以俗體之「懦」為通行者也。又按:考《集韻.上聲.獮韻》正文作「手寫字」,注文作「手寫字」,姚刊三韻本《類篇.心部》字作「手寫字」,均與「手寫字」稍異。審之《廣韻.上聲.獮韻》有「手寫字」字,曰:「弱貌。」而兗切,音義與「愞」(懦)同,則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之「手寫字」、「手寫字」,或是由「手寫字」而改易者,至《字彙》則作「手寫字」是也,其為「懦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1454-002 𢘧 心-05-08
注  音 ㄋㄨㄛˋ
漢語拼音 nuò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懦」之異體。「懦」之篆文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者也。從心需聲。」而段注本篆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也。從心耎聲。」

手寫字」字見《四聲篇海.心部》,曰:「而兗切,愞弱也。又奴亂切。」而《字彙補.心部》引《篇韻》曰:「手寫字,與『手寫字』同,愞弱也。」按:「愞」與「懦」,段玉裁以為「懦」乃「愞」因形近而訛變者(說詳「愞」字條),今則以俗體之「懦」為通行者也。又按:考《廣韻.上聲.獮韻》有「手寫字」字,曰:「弱貌。」而兗切,音義與「愞」(懦)同,而《集韻.上聲.獮韻》有「愞」之或體「手寫字」字,姚刊三韻本《類篇.心部》有「手寫字」字,或是由「手寫字」而改易者,至《四聲篇海》乃作「手寫字」是也,其形構之旨雖不可知,然形變之跡可睹,以為「懦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1454-003 心-09-12
注  音 ㄋㄨㄛˋ
漢語拼音 nuò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「愞」為「懦」之異體。「懦」之篆文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者也。從心需聲。」而段注本篆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也。從心耎聲。」

按:「愞」與「懦」,段玉裁於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「愞」字下注曰:「此篆各本作『懦』,從心需聲,人朱切,乃淺人所改,今正。『愞』與人部『偄』音義皆同,弱也,本乃亂切,音轉為乃過切。……因形近或訛為『懦』,再訛為『儒』,其始尚分『愞』、『懦』為二字二音,故〈玉藻〉注云:『舒愞者,所畏在前也。』《釋文》云:『愞,乃亂反,又奴臥反,怯愞也,又作「懦」,人于反,弱也。』……是其分別井然而轉寫『愞』訛為『懦』。……凡經傳『愞』字皆訛作『懦』,不可勝正。……蓋需、耎二聲,古分別畫然,需聲在古音四部,人于切;耎聲在古音十四部,乃亂切,而自張參以來,改『耎』為『需』,不能諟正。」說是。今既以後起俗體之「懦」為正字,則本形之「愞」為其異體是也,故可收。

異 體 字 A01454-004 而-03-09
注  音 ㄋㄨㄛˋˊ
漢語拼音 nuò #ér
研 訂 者 蔡信發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懦」之異體。「懦」之篆文,大徐本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者也。從心需聲。」而段注本篆作「手寫字」,曰:「駑弱也。從心耎聲。」

手寫字」字見澤存堂本《玉篇.丸部》,曰:「胡官切,又如之切,丸屬也。」《廣韻.平聲.之韻》曰:「丸之熟也。又音丸。」而《集韻.去聲.過韻》則以為「愞」之或體。按:「愞」與「懦」,段玉裁以為「懦」乃因「愞」形近而訛變者(說詳「愞」字條),今則通行作「懦」。又按:「手寫字」與「愞」(懦)形去遠甚,本是二字二義,然《集韻》以為同者,或是斯時傳寫而形誤,乃混為一字,至後世又省作「手寫字」(見《字彙.而部》、《正字通.而部》),雖是形訛,然文獻有據,則「手寫字」為「懦」之異體可從,故可收。



#「䎠」另兼正字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