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󰘈󰘖󰘘󰘕󰎼󰖲󰘒󰘏󰘅󰘃󰘙𠔥󰘄󰘍󰘌󰘊󰘐󰘋󰘎󰘉𠔥󰘑󰘆𥡝󰘇󰘔

研訂瀏覽

異 體 字 A00294-001 𠔥 八-10-12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云:「手寫字,并也。從又持秝。兼持二禾,秉持一禾。」手寫字為隸書形體之變。《漢隸字源.平聲.添韻》引〈廣漢屬國侯李翊碑〉即作此形。《隸辨.平聲.添韻》所載〈魯峻碑〉、〈華山廟碑〉亦見類似形體。後世遂謂此形為兼之異體,《中文大辭典.八部》引《中華大字典》:「手寫字,俗兼字。」故「手寫字」可收為「兼」之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0294-002 𠔥 火-08-12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隸變形體有作「手寫字」者,見《漢隸字源.平聲.添韻》引〈廣漢屬國侯李翊碑〉,亦有上二筆改為「手寫字」,中橫筆右端不出頭者,見《中國書法大字典.八部》引〈李思訓碑〉等。《敦煌俗字譜.八部》及《彙音寶鑑.兼上平聲》亦見載此形。故「手寫字」可收為「兼」之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0294-004 󰘃 八-08-10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云:「手寫字,并也。從又持秝。兼持二禾,秉持一禾。」文字形既從二禾,「禾」字上作一撇,「兼」遂有作「手寫字」者,多見於後世版刻字體,如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、《四聲篇海》等書之字頭皆作此形。今標準字體取「兼」為正,「手寫字」收為異體可也。

異 體 字 A00294-005 󰘄 八-10-12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隸變後有作「手寫字」形者,見《碑別字新編.十畫》引〈唐周志遠造象〉。蓋隸書形體有將下四筆作「灬」或「从」之習慣,故兼於隸書中亦見「手寫字」形。據此,收「手寫字」為「兼」之異體可也。

異 體 字 A00294-006 󰘅 八-08-10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「兼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之小篆作手寫字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云:「從又持二禾。」隸定後,字形有作「兼」者,如《隸辨.平聲.添韻》引〈陳球後碑〉。後代印刷體亦見此形,如《字彙》、《正字通》、《康熙字典》等書之字頭皆如此,今據此,收為「兼」之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0294-007 󰘆 禾-07-12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云:「手寫字,并也。從又持二禾。」隸定後字形作「手寫字」,見《隸辨.平聲.添韻》引〈孔宙碑〉,〈孔宙碑〉字形作「手寫字」,後世或楷化為「手寫字」,見《俗書刊誤.卷一.平聲.鹽韻》。後世通行字體亦有省形為「兼」或「兼」。《隸辨.平聲.添韻》「兼」字下引《五經文字》云:「兼,經典相承隸省。」所言甚是。標準字體取「兼」為正,收「手寫字」為異體可也。

異 體 字 A00294-008 󰘇 禾-11-16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手寫字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云:「手寫字,并也。從又持秝。兼持二禾,秉持一禾。」由篆體結構得知,兼、秉二字形構關係密切。秉之小篆作「手寫字」,《說文解字.禾部》云:「禾束也。從又持禾。」持一禾者為「秉」,持二禾者為「兼」,此本文字形構之義,後世遂有將「兼」視為二秉者,《集韻.平聲.沾韻》「兼」下云:「古從二秉。」遂見「手寫字」形。《四聲篇海.秝部》:「手寫字,古文兼字。」據此,「手寫字」可收為「兼」之異體。

異 體 字 A00294-022 󰘑 火-08-12
注  音 ㄐㄧㄢ
漢語拼音 jiān
研 訂 者 曾榮汾
內  容

「𠔥」為「兼」之異體。兼,《說文解字.秝部》作「手寫字」,隸變後有作「手寫字」形者,如《漢隸字源.平聲.添韻》引〈廣漢屬國侯李翊碑〉,亦有上二筆改為「手寫字」者,見《碑別字新編.十畫》引〈魏元遙墓誌〉,《字學三正.體製上.俗書加畫者》、《宋元以來俗字譜.十畫》引〈三國志平話〉、〈嬌紅記〉、〈東牕記〉等皆作「𠔥」形。是「𠔥」可收為「兼」之異體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