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2383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,燬也。南方之行,炎而上。象形。凡火之屬皆从火。(呼果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燬也。象形。楷書寫法:作一點、一撇、中作長撇,末作一捺,末二筆相接。「伙」、「狄」、「秋」、「耿」、「疢」(B02741)、「鈥」(B05285)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或雙「火」並列為上偏旁時,捺筆改頓點,如︰「灶」、「炒」、「炊」、「榮」、「鶯」等字。若為下偏旁時,變易作四點,如:「烈」、「烹」等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huǒ |
釋 義 | 1. 物體焚燒時發出的光焰。《說文解字.火部》:「火,燬也。南方之行,炎而上。」《書經.盤庚上》:「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嚮邇,其猶可撲滅。」《水滸傳》第四六回:「便去灶前尋了把草,灶裡點個火……那火頃刻開天也似般大。」 2. 焚燒、燃燒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昆蟲未蟄,不以火田。」《新唐書.卷九三.列傳.李靖》:「(李靖)軍次伏俟城,吐谷渾盡火其莽,退保大非川。」 3. 烹煮食物。如:「火房」、「打火」。《禮記.月令》:「陶器必良,火齊必得。」南朝梁.宗懍《荊楚歲時記.二月》:「去冬節一百五日,即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,禁火三日。」。 4. 燈燭、火炬等照明。如:「篝火」。明.凌濛初《紅拂記》第一齣:「出一重寶閣也錦離披,過一重朱戶也鎖葳蕤,到一重營帳也火熹微。」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五:「打點人靜後,出來捲取東西。怎當這人家新房裡頭一夜停火到天明。」 5. 似火之赤紅色。如:「火腿」、「火狐」。唐.李白〈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〉詩:「天外飛霜下蔥海,火旗雲馬生光彩。」清.王琦.注:「火旗,謂旗之赤似火。」 6. 指性情或情緒之急躁,激動或憤怒。如:「惱火」、「火冒三丈」。元.白仁甫《東牆記》第一折:「對人前一言難盡,老夫人治家嚴訓。怨俺那火性如雷老母親。謹慎閨門,晝夜追巡。」《海上花列傳》第二五回:「價末耐『挨得著』『挨勿著』瞎說!真真火冒得來!」 7. 迅疾、緊急。如:「火速赴約」。《莊子.天地》:「彼且乘人而無天,方且本身而異形,方且尊知而火馳。」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一八回:「原來晁大舍與珍哥火崩崩算計的要京裡尋分上,等過年恤刑的來,指望簡了罪放出來。」 8. 中醫上指發炎、煩燥等症狀。如:「上火」、「退火」、「肝火」。《警世通言.卷三.王安石三難蘇學士》:「老夫幼年燈窗十載,染成一症,老年舉發。太醫院看是痰火之症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三回:「不用忙,不相干。這是急火攻心,血不歸經。」 9. 唐代兵制中的編制,以同於一灶生火作飯之十人為一火。《歷代兵制.卷六.唐》:「士以三百人為團,五十人為隊,十人為火。」後指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。宋.吳自牧《夢粱錄.卷一○.防隅巡警》:「更有火下地分,遇夜在官舍第宅名望之家伏路,以防盜賊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一九回:「小生略放片言,教他本寨自相火併。」 10. 五行之一。五行: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種物質。我國古代視為構成萬物之基本元素,五者相生相剋,使宇宙萬物運行變化。《孔子家語.卷六.五帝》:「天有五行,水、火、金、木、土,分時化育,以成萬物。」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下》:「漢承堯運,德祚已盛,斷蛇著符,旗幟上赤,協於火德,自然之應,得天統矣。」 11. 星宿。《詩經.豳風.七月》:「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」漢.毛亨.傳:「火,大火也。流,下也。」漢.鄭玄.箋:「大火者,寒暑之候也。火星中而寒暑退,故將言寒,先著火所在。」 12. 槍炮彈藥等武器,或比喻戰爭、爭鬥。如:「軍火」、「兩國交火」、「停火協定」。 13. 姓。如明代有火源潔。 14. 二一四部首之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