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𠙺󲽅󲽄󲽆󲽉󲽌󲽍𣥔󲽋󲽇𤴓󲽈𧗪󲽊𧾸

說 明

正  字 A02067 止-01-05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,是也。从止,一以止。凡正之屬皆从正。徐鍇曰:「守一以止也。」手寫字,古文正,从二。二,古上字。手寫字,古文正,从一、足,足者亦止也。(之盛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是也。从一,一㠯(以)止。凡正之屬皆从正。手寫字,古文正,从二。二,古文上字。手寫字,古文正,从一、足,足亦止也。(之盛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是也。从一,一以止。楷書寫法:上作一橫,下作「止」,兩豎筆,右豎較長。「征」、「症」、「証」、「整」、「歪」、「怔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,下橫斜挑,如︰「政」字。另如「定」、「是」等字,下半之「手寫字」,亦為「正」之變易。
注  音 ㄓㄥˋㄓㄥ
漢語拼音 ㈠zhèng ㈡zhēng
釋  義

ㄓㄥˋ

1. 修改錯誤。如:「修正」、「訂正」、「糾正」。《說文解字.止部》:「正,是也。」《書經.盤庚上》:「以常舊服,正法度。」宋.曾鞏〈說苑目錄序〉:「正其脫謬,疑者闕之。」

2. 正法、治罪。《周禮.夏官.大司馬》:「賊殺其親,則正之。」《漢書.卷六.武帝紀》:「將軍已下廷尉,使理正之。」

3. 合於規範、合於法則者。如:「正道」、「正路」。《論語.子罕》:「吾自衛反魯,然後樂正,〈雅〉、〈頌〉各得其所。」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諸己,其身正而天下歸之。」

4. 常例、常法、準則。《書經.酒誥》:「文王誥教小子,有正有事,無彝酒。」《史記.卷六○.三王世家》:「漢家有正法,王犯纖介小罪過,即行法直斷耳。」

5. 不偏斜。如:「正中」、「正午」。《玉篇.止部》:「正,不邪也。」《書經.洪範》:「王道正直,會其有極。」《論語.憲問》:「晉文公譎而不正,齊桓公正而不譎。」

6. 精純不雜者。如:「純正」、「正紅色」。《韓非子.難四》:「屈到嗜芰,文王嗜菖蒲菹,非正味也,而二賢尚之,所味不必美。」《魏書.卷四八.列傳.高允》:「樂非雅聲則不奏,物非正色則不列。」

7. 長官、主事者。如:「裡正」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成獄辭,史以獄成告於正,正聽之。」《漢書.卷四○.張陳王周傳.周勃》:「以宗正劉禮為將軍,軍霸上。」

8. 整理。《論語.堯曰》:「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。」《隋書.卷五八.列傳.李文博》:「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,正其末者須端其本。」

9. 分析、明辨。《論語.子路》:「必也正名乎!」

10. 與「反」相對。如:「正面」、「正方」。《老子》第七八章:「正言若反。」《孟子.萬章下》:「王勿異也。王問臣,臣不敢不以正對。」

11. 與「偏」相對。如:「正門」、「正廳」。《爾雅.釋宮》:「閍謂之門,正門謂之應門。」《漢書.卷七.昭帝紀》:「孝文廟正殿火,上及群臣皆素服。」

12. 嫡,與「庶」相對。《周禮.春官.小宗伯》:「其正室皆謂之門子,掌其政令。」《後漢書.卷九.孝獻帝紀》:「又恭懷、敬隱、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,不合稱後,皆請除尊號。」

13. 古代兵法術語,與「奇」相對。《孫子.勢篇》:「三軍之眾,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,奇正是也。」《史記.卷八二.田單列傳》:「兵以正合,以奇勝。」

14. 與「副」相對。如:「正本」、「正刊」。《晉書.卷九七.四夷列傳.東夷》:「各遣正副使詣東夷校尉何龕歸化。」《明史.卷二二六.列傳.呂坤》:「此豈盡正犯之家、重罪之人哉。」

15. 與「負」相對。如:「正數」、「正電」。

16. 恰巧、剛好。如:「正好」、「正是」、「正中下懷」。《莊子.庚桑楚》:「夫春氣發而百草生,正得秋而萬寶成。」《北史.卷七○.列傳.劉璠》:「行本怒其不能調護,每謂三人曰:『鄉等正解讀書耳。』」

17. 表示動作在進行之狀態。如:「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七哀詩〉:「明月照高樓,流光正徘徊。」

18. 姓。如春秋時魯國有正常。

㈡ㄓㄥ

「正月」:

⑴ 農曆每年第一個月。如農諺:「正月裡,夜兩好;二月裡,夜兩寶。」《爾雅.釋天》:「正月為陬,二月為如。」《列子.說符》:「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,簡子大悅,厚賞之。」亦稱為「夏正」。

⑵ 《詩經.小雅》篇名。共十三章。根據《詩經.小雅.正月.序》:「正月,大夫刺幽王也。」或亦指傷時之詩。首章二句為:「正月繁霜,我心憂傷。」正月,正陽之月,夏曆四月也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