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𠀃𠀇󰀫

說 明

正  字 A00014 一-04-05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,薦也。从几,足有二橫,一其下地也。凡且之屬皆从且。(子余切、千也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所㠯(以)薦也。从几,足有二橫,一其下地也。凡且之屬皆从且。手寫字,古文㠯(以)為且,又㠯(以)為几字。(子余切、千也切)

字樣說明 此字段注本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所以薦也,从几,足有二橫,一、其地下也。楷書寫法:中作二短橫,輕觸左右筆,下作一長橫。「俎」、「咀」、「姐」、「沮」、「狙」、「疽」、「租」、「粗」、「組」、「蛆」、「詛」、「阻」、「齟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時,下橫斜挑而上,如,「助」字、「刞」(B00220)字。另「宜」字寫法亦參此。
注  音 ㄐㄩㄑㄧㄝˇㄉㄢˋ
漢語拼音 ㈠jū ㈡qiě ㈢dàn
釋  義

㈠ㄐㄩ

1.古代用以盛放祭品之器具。《說文解字.且部》:「且,薦也。从几,足有二橫。一,其下地也。」《詩經.大雅.韓奕》:「籩豆有且,侯氏燕胥。」

2.農曆六月。《爾雅.釋天》:「六月為且。」

3.助詞。用於句末,無義。《詩經.鄭風.褰裳》:「狂童之狂也且!」《詩經.小雅.巧言》:「悠悠昊天,曰父母且。」

ㄑㄧㄝˇ

1.暫時,常用以表示權宜做法。《史記.卷六六.列傳.伍子胥》:「民勞,未可,且待之。」元.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.卷一五.寒號蟲》:「比至深冬嚴寒之際,毛羽脫落,索然如鷇雛,遂自鳴曰:『得過且過。』」

2.將要。如:「旦暮且下」。《戰國策.齊策一》:「魏有破韓之志,韓見且亡,必東愬於齊。」《新唐書.卷二○一.文藝列傳上.杜審言》:「甚為造化小兒所苦,然吾在,久壓公等,今且死,固太慰;但恨不見替人。」

3.只。宋.蘇軾〈虞美人.持杯遙勸天邊月〉詞:「持杯復更勸花枝,且願花枝常在莫披離。」《水滸傳》第六五回:「我自要幹大事,那裡且報小仇。」

4.當連詞:

 ⑴又、並,表示並列關係。《詩經.小雅.魚麗》:「君子有酒,旨且多。」《左傳.僖公二十四年》:「以志吾過,且旌善人。」

 ⑵何況、尚且,表示更進一層關係。《左傳.僖公二十八年》:「且楚師老矣,何故退?」《三國志.卷三五.蜀書.諸葛亮傳》:「且北方之人,不習水戰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三七回:「死且不怕,豈怕冷乎!但恐哥哥空勞神思。」

 ⑶抑、或者,表示選擇關係。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:「王以天下為尊秦乎?且尊齊乎?」《史記.卷四四.魏世家》:「富貴者驕人?且貧賤者驕人乎?」

 ⑷連用二個「且」,表示並行關係。如:「且歌且舞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六三回:「玄德守不住二寨,且戰且走,奔回涪關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「忽見那廂來了一僧一道,且行且談。」

ㄉㄢˋ

⇒「旦」之異體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