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󰅽󰅿󰅺󰅻󰅾𡗟󰅼𣎴

說 明

正  字 A00076 人-02-04
說文釋形

大徐本:手寫字,畫也。从八,从人。人各有介。(古拜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畫也。从人,从八。(古拜切)

字樣說明

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畫也。从人,从八。段玉裁注云:「人各守其所分也。」楷書寫法:上作「人」頭,一撇、一捺,撇筆不出頭;下作一豎撇、一直豎,皆不接上兩筆。「尬」、「疥」、「芥」等字偏旁同此。另如「界」字,下「介」之「人」頭兩筆,稍分。

注  音 ㄐㄧㄝˋ
漢語拼音 jiè
釋  義

1. 疆界、界限。同「界」。《說文解字.八部》:「介,畫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〈畫部〉曰:『畫,畍也。』按:『畍也』當是本作『介也』,介與畫互訓,田部畍字蓋後人增之耳。」清.徐灝.注箋:「古疆界字祇作介。」

2. 居於兩者之間。《左傳.襄公九年》:「天禍鄭國,使介居二大國之間。」《史記.卷一四.十二諸侯年表》:「晉阻三河,齊負東海,楚介江淮。」

3. 居間牽引傳達。如:「介紹」、「仲介」。《玉篇.八部》:「介,紹也。」《史記.卷八三.魯仲連鄒陽傳.魯仲連》:「勝請為紹介,而見之於將軍。」三國魏.李康〈運命論〉:「其所以相親也,不介而自親。」

4. 相助、佐助。《玉篇.八部》:「介,助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小明》:「神之聽之,介爾景福。」《宋史.卷一三二.樂志七》:「嚴配皇靈,億神來介。」

5. 側畔。《楚辭.屈原.九章.哀郢》:「悲江介之遺風。」南朝宋.鮑照〈秋夜〉詩二首之二:「江介早寒來,白露先秋落。」南朝梁.吳均〈閨怨〉詩:「妾坐江之介,君戍小長安。」

6. 堅固、堅毅。如:「耿介」。《易經.豫卦.六二》:「介於石,不終日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一.王成》:「王雖故貧,然性介,遽出授之。」

7. 仗恃、憑藉。《左傳.文公六年》:「介人之寵,非勇也。」晉.杜預.注:「介,因也。」《南史.卷一.宋本紀.武帝》:「介恃遐阻,仍為邊害。」

8. 繫留、懸掛。《字彙.人部》:「介,繫也。」《漢書.卷八一.匡張孔馬傳.匡衡》:「情慾之感無介乎容儀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介,繫也。言不以情慾繫心,而著於容儀者。」《南史.卷三一.列傳.張裕》:「餘無所言,於是生資皆盡,不以介懷。」《紅樓夢》第四五回:「比如要是你說了那個,我再不輕放過你的,你竟不介意,反勸我那些話,可知我竟自誤了。」

9. 鎧甲。通「甲」。《玉篇.八部》:「介,甲也。」《詩經.大雅.瞻卬》:「捨爾介狄。」漢.鄭玄.注:「介,甲也。」《史記.卷一一二.平津侯主父列傳.主父偃》:「介冑生蟣蝨。」《水滸傳》第八○回:「不知詔意若何,未敢去其介冑。」

10. 披戴(鎧甲)。《左傳.襄公二十八年》:「慶氏之馬善驚,士皆釋甲束馬,……欒高、陳鮑之徒,介慶氏之甲。」《史記.卷三七.衛康叔世家》:「悝母杖戈而先,太子與五人介。」《管子.小匡》:「介冑執枹,立於軍門。」

11. 身具甲殼之水產動物。《淮南子.墬形》:「介鱗者,夏食而冬蟄。」漢.高誘.注:「介,甲。龜鱉之屬也。」唐.杜甫〈白鳧行〉:「鱗介腥羶素不食,終日忍飢西復東。」

12. 比喻微小之物。通「芥」。《孟子.萬章上》:「一介不以與人,一介不以取諸人。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一○七回:「他窮到擺測字攤時,還是一介不取的;他做起官來,也就可想了。」

13. 量詞。計算人或銅錢之單位。相當於「個」。如:「一介平民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八三回:「陸遜聽畢,掣劍在手,厲聲曰:『僕雖一介書生,今蒙主下託以重任者,以吾有尺寸可取,能忍辱負重故也。』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「上覆縣主老爺,說王冕乃一介農夫,不敢求見。」

14. 如此、這樣。如:「煞有介事」。

15. 姓。如春秋晉有介之推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