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𠏂󰽏󰽍󰽒󰽕󰽓𡍑𡏇󰽔墬󰽎𡑸󰽐𡒴𡓬𤅴󰽑𨹛𨻐󰽌

說 明

正  字 A00742 土-03-06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元气初分,輕清陽為天,重濁陰為地。萬物所陳列也。从土,也聲。手寫字,籀文地,从手寫字。(徒內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元气初分,輕清昜為天,重濁陰為地。萬物所敶列也。从土,也聲。手寫字,籀文地,从手寫字、土,彖聲。(徒內切)
字樣說明 左「土」之下橫斜挑。右半作「也」︰首筆作一橫鉤,末筆作一豎曲鉤,較橫鉤長,寫法參「也」字。
注  音 ㄉㄧˋ˙ㄉㄜ
漢語拼音 ㈠dì ㈡de
釋  義

ㄉㄧˋ

1. 人類萬物棲息生長之場所。《說文解字.土部》:「地,萬物所陳列也。」《易經.繫辭下》:「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。」唐.白居易〈長恨歌〉:「天長地久有時盡,此恨綿綿無絕期。」

2. 陸地、地面,大地之表層。如:「高地」、「窪地」、「山地」、「地下水」。《莊子.天下》:「火不熱,山出口,輪不蹍地。」唐.李白〈靜夜思〉詩:「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」

3. 田地、土地。如:「耕地」、「荒地」、「薄地」、「地盡其利」。《管子.權修》:「地之生財有時,民之用力有倦,而人君之欲無窮。」《史記.卷三○.平準書》:「魏用李克,盡地力,為彊君。」

4. 領土,屬地。《周禮.地官.大司徒》:「諸公之地,封疆方五百里。」《淮南子.兵略》:「夫為地戰者,不能成其王;為身戰者,不能立其功。」

5. 處所、地點。如:「發祥地」、「目的地」、「根據地」、「所在地」。漢.王充《論衡.言毒》:「太陽之地,人民促急。」唐.李白〈關山月〉詩:「由來征戰地,不見有人還。」

6. 區域。如:「外地」、「腹地」、「殖民地」、「臺灣各地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四回:「又有一家,是徽州人,姓方,在五河開典當行鹽,就冒了籍,要同本地人作姻親。」

7. 地位、位置。如:「留餘地」、「易地而處」。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禹、稷、顏子,易地則皆然。」《晉書.卷八四.列傳.王恭》:「自負才地高華,恆有宰輔之望。」

8. 地步。宋.陳亮〈上孝宗皇帝第一書〉:「通和者,所以成上下之苟安,而為妄庸兩售之地。」

9. 指所達到之境界。宋.陸游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二:「乃力學三十年,今乃能造此地。」

10. 心意、活動之領域。宋.洪邁《夷堅丁志.卷一二.薛士隆》:「士隆學無所不通,見地尤高明淵粹,剛正而有識。」《宋史.卷四三八.儒林列傳八.何基》:「榦告以必有真實心地、刻苦工夫而後可,基悚惕受命。」

11. 質地、底子。《三國志.卷三○.魏書.烏丸鮮卑東夷傳.東夷》:「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、絳地縐粟罽十張、蒨絳五十匹,紺青五十匹,答汝所獻貢直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底勢》:「譬五色之錦,各以本采為地矣。」

12. 路程、面積。如:「這裡距離省城約有三十里地。」唐.李白〈妾薄命〉詩:「長門一步地,不肯暫迴車。」五代十國南唐.李煜〈破陣子.四十年來家國〉詞:「四十年來家國,三千里地山河。」

13. 分別、區別。《韓非子.難三》:「齊國方三千里,而桓公以其半自養,是侈於桀紂也,然而能為五霸冠者,知侈儉之地也。」《韓非子.八經》:「故明主審公私之分,審利害之地。」

14. 門第,通「第」。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假譎》:「已覓得婚處,門地粗可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五○.列傳.李揆》:「初,苗晉卿數薦元載,揆輕載地寒。」

㈡˙ㄉㄜ

當助詞:

⑴ 置於「立」、「坐」、「臥」等動詞之後,表動態。相當於「著」。《京本通俗小說.碾玉觀音》:「也不知他仔細,只見他在那裏住地,依舊掛牌做生活。」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一本.第一折》:「山門下立地,看有甚麼人來?」

⑵ 用在形容詞後,為結構助詞。相當於現代漢語之「的」。宋.張先〈八寶裝.錦屏羅幌初睡起〉詞:「此時無限傷春意。憑誰訴,厭厭地。」

⑶ 用於副詞後,為結構助詞,所構成之短語,多半作狀語用。如:「忽地」、「驀地」、「漸漸地」、「好好地玩」。唐.李白〈越女詞〉五首之四:「相看月未墮,白地斷肝腸。」《董西廂》卷一:「臉兒稔色百媚生,出得門來慢慢地行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