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612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諾也。从口,隹聲。(以朱切) 段注本:,諾也。从口,隹聲。(以水切) |
字樣說明 | 右半作「隹」︰四橫筆皆接左豎,寫法參「隹」(B05562)字、「准」字。「嶉」(B00875)、「蓶」(B04047)、「鷕」(B06171)等字偏旁同此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wěi ㈡wéi |
釋 義 | ㈠ 應答尊長之辭,表示恭敬之意。《說文解字.口部》:「唯,諾也。」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父召無諾,先生召無諾,唯而起。」漢.鄭玄.注:「應辭,唯恭於諾。」漢.東方朔〈非有先生論〉:「意者寡人殆不明乎,非有先生伏而唯唯。」 ㈡ 1. 當副詞: ⑴ 獨、只有。通「惟」、「維」。《易經.同人》:「《彖》曰: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」東周戰國.屈原〈離騷〉:「芳與澤其雜糅兮,唯昭質其猶未虧。」 ⑵ 因為。《左傳.僖公二年》:「冀之既病,則亦唯君故。」《禮記.檀弓下》:「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。」 ⑶ 聽任、聽隨。《左傳.僖公十五年》:「唯所納之,無不如志。」《莊子.說劍》:「然臣有三劍,唯王所用,請先言而後試。」 ⑷ 希望、祈使。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臣請就湯鑊,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。」《漢書.卷九七.外戚傳下.孝成趙皇后》:「陛下未有繼嗣,子無貴賤,唯留意!」 2. 助詞。無意義之發語詞。通「惟」、「維」。《論語.述而》:「互鄉難與言,童子見,門人惑。子曰:『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,唯何甚!』」《漢書.卷四○.張陳王周傳.張良》:「今乃立六國後,唯無復立者。」 3. 連詞。雖然、即使。通「惟」。《荀子.性惡》:「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?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,不能仁義法正也。」《史記.卷一二○.汲鄭列傳.汲黯》:「弘、湯深心疾黯,唯天子亦不說也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