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主要頁面

異體字

󰯄𠧨󰯂󰯅󰯃󰯁

說 明

正  字 A00562 口-05-08
說文釋形 「咎」《說文》本作「f0bc4」。
大徐本:手寫字,災也。从人,从各。各者,相違也。(其久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災也。从人、各。各者,相違也。(其久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災也。从人,从各。各者,相違也。楷書寫法:「夂」之右捺上作「人」,不作「卜」,「人」之末捺改頓點;下作「口」。「晷」(B01562)、「櫜」 (B01888)、「綹」(B03398)、「鯦」(B05983)、「麔」(B06222)「鼛」(B06272)等字偏旁同此。「昝」字(B01543)寫法參此。
注  音 ㄐㄧㄡˋㄍㄠ
漢語拼音 ㈠jiù ㈡gāo
釋  義

㈠ ㄐㄧㄡˋ

1. 災禍。如:「咎由自取」。《說文解字.人部》:「咎,災也。」《書經.大禹謨》:「民棄不保,天降之咎。」《後漢書.卷八二.方術列傳上.折像》:「吾門戶殖財日久,盈滿之咎,道家所忌。」晉.陸機〈君子行〉:「天道夷且簡,人道嶮而難,休咎相乘躡。翻覆若波瀾。」

2. 過失。如:「引咎辭職」、「難辭其咎」。《易經.繫辭上》:「无咎者,善補過也。」《三國志.卷三五.蜀書.諸葛亮傳》:「若無興德之言,則責攸之、褘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。」唐.韓愈〈進學解〉:「然而公不見信於人,私不見助於友,跋前躓後,動輒得咎。」

3. 責備、追究罪責。如:「既往不咎」。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:「國人皆咎公。」《論語.八佾》: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

4. 憎惡。《史記.卷三.殷本紀》:「及西伯伐飢國,滅之,紂之臣祖伊,聞之而咎周。」宋.裴駰.集解:「孔安國曰:『咎,惡也。』」

5. 舅。通「舅」。《荀子.臣道》:「齊之管仲、晉之咎犯、楚之孫叔敖,可謂功臣矣。」唐.楊倞.注:「咎與舅同。晉文公之舅狐偃,咎犯,其字也。」

㈡ ㄍㄠ

1. 大鼓。通「鼛」。《後漢書.卷六○上.馬融列傳》:「伐咎鼓,撞華鍾,獵徒縱,赴榛叢。」

2. 姓。同「皋」。如虞舜有咎繇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