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0540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呻也。从口,今聲。,吟或从音。,或从言。(魚音切) 段注本:,呻也。从口,今聲。,吟或从音。(魚音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呻也。从口,今聲。楷書寫法:右半作「今」:「人」頭下之短橫,不接撇、捺,末筆作橫撇,寫法參「今」字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yín ㈡jìn |
釋 義 | ㈠ 1. 詠、誦。如:「吟詠」、「吟詩」、「雜吟」。《說大解字.口部》:「吟,呻也。」《莊子.德充符》:「倚樹而吟,據槁梧而瞑。」唐.韓愈〈進學解〉:「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。」唐.賈島〈題詩後〉詩:「二句三年得,一吟雙淚流。」宋.周文璞〈銅雀硯〉詩:「低吟短歌行,想像奸雄才。」 2. 作詩之遣辭用字。唐.盧延讓〈苦吟〉詩:「莫話詩中事,詩中難更無,吟安一箇字,撚斷數莖鬚。」《二程遺書.卷一八.劉元承手編》:「古人詩云:『吟成五箇字,用破一生心。』」明.鎦績《霏雪錄》卷下:「唐人作詩,盡一生心力為之……如:『夜吟曉不休,苦吟鬼神愁。』」 3. 詩作。宋.鄭祥正〈寄題劉二君儀田園碁石亭〉詩:「況攻李杜吟,字字無淫聲。」宋.梅聖俞〈和雞冠花〉詩:「豈嗟古吟闕,每憤此芳殘。」 4. 嘆息、因身心痛苦而出聲。如:「呻吟」。《廣韻.平聲.侵韻》:「吟,歎也。」《戰國策.楚策一》:「雀立不轉,晝吟宵哭。」《後漢書.卷七四上.袁紹劉表列傳.袁紹上》:「至於懷忠獲釁,抱信見疑,晝夜長吟,剖肝泣血。」唐.雍陶〈聞杜鵑〉詩二首之二:「卻知夜夜愁相似,爾正啼時我正吟。」 5. 鳴叫。漢.司馬相如〈長門賦〉:「孔雀集而相存兮,玄猿嘯而長吟。」三國魏.曹植〈雜詩〉六首之二:「孤雁飛南遊,過庭長哀吟。」 6. 古代詩體名。宋.嚴羽《滄浪詩話.詩體》:「古詞有〈隴頭吟〉,孔明有〈梁父吟〉,文君有〈白頭吟〉。」 7. 彈古琴之指法。清.王坦《琴旨.卷下.取吟定位》:「惟是得聲於徽分,往來搖動而取音者謂之吟猱。猱在徽之上取音,不拘某聲之位,俱可用,亦與律呂生聲之理無關,惟在徽分之下取音而為吟者,此則有一定之理而不可易也。」注:「按琴譜有以在徽下取音為猱,徽上取音為吟;有以不拘徽之上下,取音寬大蒼老者為猱,纖小韻致者為吟。據此,則吟、猱二字之義,與徽之上下取音之理,各派相承,俱未畫一。」 8. 姓。唐代有吟約。 ㈡ 語急或閉口難言。通「唫」或「噤」。明.方以智《通雅》卷一八:「金口即噤口:《荀子》:『金口蔽舌。』金即噤,古噤、唫、吟隨用……《梁冀傳》:『口吟舌言。』謂語吃也,亦噤意。」《後漢書.卷三四.梁統列傳》:「(冀)為人鳶肩豺目,洞精矘眄,口吟舌言。」唐.章懷太子.注:「謂語吃不能明了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