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4437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陋也。从,聲。,籀文嗌字。,籀文,从、益。(烏懈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从,益聲,為「」之重文。楷書寫法:左半作「阝」,共三畫;右半作「益」︰首二筆作點、撇,不作撇、點,橫筆上下四筆不接橫筆,寫法參「益」字。按:本典收「」(C15500)為罕用字,且兼為「隘」之異體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ài ㈡è |
釋 義 | ㈠ 1. 狹小、狹窄。《說文解字.阜部》:「隘,陋也。」《詩經.大雅.生民》:「誕寘之隘巷,牛羊腓字之。」宋.司馬光〈訓儉示康〉:「廳事前僅容旋馬,或言其太隘。」 2. 器量狹小。《禮記.禮器》:「晏平仲祀其先人,豚肩不揜豆,澣衣濯冠以朝,君子以為隘矣。」《南史.卷三五.列傳.劉湛》:「義恭性甚狷隘,年又漸大,欲專政事,每為湛所裁。」 3. 險阻之處。如:「關隘」。《左傳.僖公二十二年》:「勍敵之人,隘而不列,天贊我也。」晉.左思〈蜀都賦〉:「一人守隘,萬夫莫向。」 4. 極、很。《荀子.禮論》:「其立哭泣哀戚也,不至於隘懾傷生。」 ㈡ 1. 隔絕。《字彙補.阜部》:「隘,隔絕也。」《管子.國蓄》:「先王知其然,故塞民之養,隘其利途。」《戰國策.東周策》:「三國隘秦。」 2. 阻止。《戰國策.楚策二》:「懷王薨,太子辭於齊王而歸,齊王隘之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