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𢕾󶅈𨓶󶅊󶅉󶅇

說 明

正  字 A04189 辵-13-17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回也。从辵,辟聲。(毗義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回也。从辵,辟聲。(毗義切)
字樣說明 左「辶」為「辵」之偏旁變形,四畫;右捺上作「辟」︰左上作「尸」,下作「口」;右作「辛」,「亠」下兩筆輕觸上下筆,中橫較長,寫法參「辟」字。
注  音 ㄅㄧˋㄅㄟˋ
漢語拼音 ㈠bì ㈡bèi
釋  義

㈠ㄅ一ˋ

1. 躲避。如:「避雨」、「避暑」、「避風港」、「退避三舍」。《說文解字.辵部》:「避,回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此回依本義訓轉,俗作迴,是也。」《玉篇.辵部》:「避,迴避,逃遁也。」晉.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:「先世避秦時亂,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,不復出焉。」唐.李白〈蜀道難〉詩:「朝避猛虎,夕避長蛇。」

2. 隱去、離開。如:「避世」。《龍龕手鑑.辵部》:「避,去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貴直論.直諫》:「桓公避席再拜。」《史記.卷八六.刺客列傳.荊軻》:「荊軻坐定,太子避席頓首。」

3. 避免、防止。如:「避雷針」、「避孕」。《管子.霸言》:「折節事彊以避罪,小國之形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季冬紀.介立》:「脆弱者拜請以避死。」晉.高誘.注:「避,猶免也。」

4. 辭讓。漢.鼌錯〈論貴粟疏〉:「今海內為一,土地人民之眾,不避湯、禹。」唐.杜甫〈飲中八僊歌〉:「左相日興費萬錢,飲如長鯨吸百川,銜杯樂聖稱避賢。」

ㄅㄟˋㄅㄧˋ之又音。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