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4108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,治也。从言在辡之閒。(符蹇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治也。从言在辡之間。楷書寫法:「辡」中作「言」,「辛」之「亠」下兩筆輕觸上下筆,中橫較長,左「辛」豎筆改豎撇,寫法參「辡」(C14335)字、「言」字。按:「辨」、「辦」、「辯」三字形近易混,各有所从,義皆不同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biàn |
釋 義 | 1. 治理。《說文解字.辯部》:「辯,治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治者,理也。」《玉篇.辛部》:「辯,理也。」《左傳.昭公元年》:「主齊盟者,誰能辯焉?」晉.杜預.注:「辯,治也。」《管子.五輔》:「大夫任官辯事,官長任事首職。」 2. 爭論是非曲直。如:「辯護」、「辯駁」、「狡辯」、「強辯」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孟子曰:『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』」明.宋濂〈送東陽馬生序〉:「與之論辯,言和而色怡。」 3. 善於辯說的。如:「辯才無礙」。《淮南子.人間》:「『子貢何如人也?』曰:『辯人也,丘弗如也。』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三回:「步子山以蘇秦、張儀為辯士,不知蘇秦、張儀亦豪傑也。」 4. 巧言。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:「迷於言,惑於語,沉於辯,溺於辭。」《史記.卷七四.孟子荀卿列傳.荀卿》:「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。」 5. 判別、分別。通「辨」。《易經.履卦》:「《象》曰:履,君子以辯上下,定民志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九.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.仲長統》:「苟目能辯色,耳能辯聲,口能辯味,體能辯寒暑。」 6. 變化。通「變」。《莊子.逍遙遊》:「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。」唐.成玄英.疏:「辯者,變也。」 7. 文體名。如唐代韓愈〈諱辯〉。亦作「辨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