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󵲑󵲘󵲉󵲋󵲗󵲈𧻫󵲇󵲓󵲐𧻬󵲎󵲏󵲕𧼜󵲒󵲌󵲔󵲊󵲖󵲍󵲆󵲅󵲄

說 明

異 體 字 A04000-008 走-06-13
內  容

〔關鍵文獻〕

漢隸字源.平聲.虞韻.趨字》引〈李翕西狹頌〉。



#「趍」另兼正字
研訂說明
注  音 ㄑㄩˊ
漢語拼音 qū #chí
研 訂 者 張文彬
內  容

「趍」為「趨」之異體。音ㄑㄩ。《漢隸字源.平聲.虞韻》「趨」下出「手寫字」字,見《李翕西狹頌》,《廣韻.平聲.虞韻》「趨」下出「趍」篆,云:「俗,本音池。」《龍龕手鑑.走部》云:「趍通趨正,七俞反二。」亦以趨為正趍為通。《集韻.去聲.遇韻》下出「趨趍」二篆,云:「行之速也。詩巧趨蹌兮,或作趍。」「趨」或作「趍」,雖見列於以上諸書,唯《俗書刊誤.卷一.平聲.魚韻》云:「趨,俗作趍,非。趍音馳。」《字彙.走部》「趨」下云:「《說文》從走芻聲,俗作趍,非。」《正字通.走部》「趨」下云:「《集韻》亦作手寫字,泥。」《五經文字.走部》「趨」下云:「從芻,作多者訛。」《康熙字典.走部》「趨」篆亦引《五經文字.走部》此段考證。諸書皆以「趍」為「趨」之異體,為訛誤,而非通、非同。考「趨」從芻聲,古音在侯部;「趍」從多聲,古音在歌部,無由通叚,當是「趨」或變形作「手寫字」、「手寫字」,而訛成作「趍」,蓋形近而訛也。據以上考證,《異體字字典》收「趍」為「趨」之異體字,可信。

#「」另兼正字。



#「趍」另兼正字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