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󵠹󵠺󵠷󵠸

說 明

正  字 A03831 言-07-14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諷也。从言,甬聲。(似用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諷也。从言,甬聲。(似用切)
字樣說明 左半「言」之起筆作點;右半作「甬」︰上作一橫撇、一點,下「用」之左撇筆改豎筆,寫法參「甬」字。
注  音 ㄙㄨㄥˋ
漢語拼音 sòng
釋  義

1. 朗讀。《說文解字.言部》:「誦,諷也。」《漢書.卷六四下.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.王襃》:「詔使襃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,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創作。」《醒世恆言.卷八.喬太守亂點鴛鴦譜》:「喬太守寫畢,叫押司當堂朗誦與眾人聽了。」

2. 陳述、稱說。《孟子.告子下》:「子服堯之服,誦堯之言,行堯之行,是堯而已矣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神思》:「子建援牘如口誦,仲宣舉筆似宿構。」

3. 怨謗、諷諫。《左傳.襄公四年》:「臧紇救鄫侵邾,敗於狐駘……國人誦之。」《國語.楚語上》:「臨事有瞽史之導,宴居有師工之誦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誦,謂箴諫時世也。」

4. 背念。如:「背誦」。《三國志.卷二一.魏書.王衛二劉傅傳.王粲》:「因使背而誦之,不失一字。」唐.杜甫〈可歎詩〉:「群書萬卷常暗誦,《孝經》一通看在手。」

5. 讚美、頌揚。通「頌」。《左傳.襄公三十一年》:「文王之功,天下誦而歌舞之。」

6. 詩文。《詩經.小雅.節南山》:「家父作誦,以究王訩。」

7. 公開。通「頌」。《漢書.卷三.高后紀》:「平陽侯馳語太尉勃,勃尚恐不勝,未敢誦言誅之。」唐.顏師古.注引鄧展曰:「誦言,公言也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