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󵛛󵛚󵛟󵛠𧠃󵛜󵛞󵛝A03765-006

說 明

正  字 A03765 襾-12-18
說文釋形 大徐本:手寫字,覂也。一曰蓋也。从B04584,復聲。(敷救切)
段注本:手寫字,覂也。从襾,復聲。一曰蓋也。(芳福切。南音別蓋也,義為敷救切)
字樣說明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手寫字」,覂也。从襾,復聲。楷書寫法:上半作「手寫字」,為「襾」之變,上橫下作兩豎,與「西」不同;下作「復」:右半「复」下从「夊」,末捺筆起筆須出頭,寫法參「復」字。按:此字从襾,故具「覆蓋」義。另具「翻倒」義,故「傾覆」、「覆滅」等詞宜用此字。此字與「復」、「複」或義近而混,或通,今〈法律統一用字表〉,「覆核」、「復查」、「複驗」三分,各見用途。
注  音 ㄈㄨˋ
漢語拼音
釋  義

1. 倒反。《說文解字.襾部》:「覆,覂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『反』下曰『覆也』。反覆者,倒易其上下。」《漢書.卷四八.賈誼傳》:「前車覆,後車誡。」《舊唐書.卷七一.列傳.魏徵》:「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,奔車朽索,其可忽乎?」

2. 翻轉。如:「反覆無常」。《史記.卷六九.蘇秦列傳》:「人有毀蘇秦者曰:『左右賣國,反覆之臣也,將作亂。』」《紅樓夢》第八二回:「翻來覆去,那裡睡得著。」

3. 傾倒。《論語.子罕》:「雖覆一簣,進,吾往也。」宋.張孝祥〈木蘭花慢.紫簫吹散後〉詞:「念璧月長虧,玉簪中斷,覆水難收。」

4. 毀滅、消滅。如:「傾覆」、「顛覆」。《論語.陽貨》:「惡鄭聲之亂雅樂也,惡利口之覆邦家者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三六.列傳.李光弼》:「光弼用兵,謀定而後戰,能以少覆眾。」

5. 重複。晉.荀勖〈讓樂事表〉:「今覆校錯誤,十萬餘卷書,不可倉卒。」《宋史.卷三.太祖本紀三》:「庚申,覆試進士於講武殿,賜宋準及下第徐士廉等諸科百二十七人及第。」

6. 回復。如:「答覆」、「覆信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一回:「丞相與他一向交好,今番又不曾教我來廝殺,只得將他言語回覆,另候裁奪便了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二九回:「這時適逢瓜代回國,到京覆命,請假修墓來的。」

7. 詳察。《舊唐書.卷一一○.列傳.鄧景山》:「以鎮撫紀綱為己任,檢覆軍吏隱沒者。」

8. 遮蓋。如:「覆蓋」。《說文解字.襾部》:「覆,一曰蓋也。」《莊子.德充符》:「夫天無不覆,地無不載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五.陽武侯》:「見捨上鴉鵲群集,競以翼覆漏處。」

9. 隱藏、埋伏。《左傳.桓公十二年》:「楚人坐其北門,而覆諸山下。」《魏書.卷八九.酷吏列傳.李洪之》:「乃夜密遣騎分部覆諸要路,有犯禁者,輒捉送州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