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708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大徐本:,依也。上曰衣,下曰裳。象覆二人之形。凡衣之屬皆从衣。(於稀切) 段注本:,依也。上曰衣,下曰常。象覆二人之形。凡衣之屬皆从衣。(於稀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依也。上曰衣,下曰裳。象覆二人之形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亠」,第四筆作豎挑,末二筆作撇、捺,撇不穿捺。獨用及當右、上偏旁時如此,如︰「依」、「銥」(B05324)、「裔」等字;另如「裁」字,「衣」雖為左偏旁,仍保留原形,唯末捺改頓筆。若為左偏旁,多變易作「」,第二、三筆作挑、撇相連,共六畫,與「示」為左偏旁時,「」仍為五畫相同,唯楷書書寫習慣,多將次筆逕寫為橫撇。另「」旁與「」旁易混,「衣部」字多與「服飾」義有關,「示部」字則多與「祭祀」義有關,二部字形可依此而分。參「示」字。 |
注 音 | ㈠ |
漢語拼音 | ㈠yī ㈡yì |
釋 義 | ㈠ㄧ 1.人身上所穿,用以蔽體禦寒之物。通常用布帛、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。《說文解字.衣部》:「衣,依也。上曰衣,下曰裳。」 ⑴上裝。《詩經.曹風.蜉蝣》:「蜉蝣掘閱,麻衣如雪。」唐.白居易〈西涼伎〉詩:「奮迅毛衣擺雙耳,如從流沙來萬里。」 ⑵下裳。《詩.檜風.素冠》:「庶見素衣兮,我心傷悲兮。」《禮記.曲禮》:「摳衣趨隅,必慎唯諾。」 ⑶服裝的通稱。《詩.秦風.無衣》:「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。」《論語.里仁》:「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」 2.包覆物體外層之物。如:「糖衣」。《南史卷四五.列傳.王敬則》:「母為女巫,常謂人云:『敬則生時胞衣紫色,應得鳴鼓角。』」唐.李建勳〈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〉詩:「隔紙烘茶蕊,移鐺剝芋衣。」 3.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、岩石或樹皮上生長之隱花植物。唐.白居易〈營閒事〉詩:「暖變牆衣色,晴催木筆花。」宋.陳師道〈家山晚立〉詩:「遶捨苔衣積,倚牆梨頰紅。」 4.翅膀、羽毛。宋.張耒〈夏日〉詩:「蝶衣曬粉花枝舞,蛛網添絲屋角晴。」北周.庾信〈鶴贊〉詩:「籠摧月羽,弋碎霜衣。」唐.韓偓〈鶴〉詩:「偏承雨露潤毛衣,黑白分明眾所知。」 5.姓。如明代有衣守信。 6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 ㈡ 1.穿戴。《論語.子罕》:「衣敝縕袍,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,其由也與?」《荀子.富國》:「故天子袾裷衣冕,諸侯玄裷衣冕。」 2.覆蓋。《易經.繫辭下》:「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。」《管子.度地》:「以徒隸給大雨,隄防可衣者衣之。」 3.倚靠,通「依」。《書經.康誥》:「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,紹聞衣德言。」元.關漢卿《雙赴夢》第四折:「衣的我奉玉甌,進御酒,一齊山壽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