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異體字

󵏋󵏏󵎸󵎹󵏌𠳯󵏊󵏁󵎴󵎳󵏉󵎺󵎽󵎱󵏆󵏈󵏄󵎿󵏇󵏅󵏀󵎾󵏃󵏍󵎲󵎻󹣽󹤋󵎵󵎯󵎶󵎰󵎼󵏎

說 明

正  字 A03612 虍-07-13
說文釋形 大徐本:
手寫字,呼也。从号,从虎。(乎刀切)
手寫字,痛聲也。从口在万上。凡号之屬皆从号。(胡到切)
手寫字,號也。从言,从虎。(乎刀切)
段注本:
手寫字,嘑也。从号,从虎。(乎刀切)
手寫字,痛聲也。从口在丂上。凡号之屬皆从号。(胡到切)
手寫字,號也。从言、虎。(乎刀切)
字樣說明 左半作「号」:上作「口」,下作「丂」──上作一橫,下作一豎橫折鉤,豎不過上橫。右半作「虎」︰上作「虍」,末筆不鉤;下作「儿」,不作「几」,寫法參「虎」字。「饕」(B05761)字偏旁同此。按:「号」,本典收為「號」之異體字。「呺」(B00302)、「枵」(B01655)、「鴞」(B06057)等字偏旁寫法參此。
注  音 ㄏㄠˊㄏㄠˋ
漢語拼音 ㈠háo ㈡hào
釋  義

ㄏㄠˊ

1. 大叫。如:「號叫」。《說文解字.号部》:「號,呼也。」《後漢書.卷七七.酷吏列傳.董宣》:「丹宗族親黨三十餘人,操兵詣府,稱冤叫號。」《晉書.卷一七.律曆志中》:「蟄蟲始發,雞始三號。」唐.柳宗元〈童區寄傳〉:「因大號,一虛皆驚。」

2. 放聲大哭。如:「號泣」。《莊子.養生主》:「老聃死,秦失弔之,三號而出。」《史記.卷一一八.淮南衡山列傳.淮南厲王》:「民皆引領而望,傾耳而聽,悲號仰天。」元.楊顯之《酷寒亭》第一折:「你家裡哭去,張著大嘴號甚麼!」

3. 風發出聲響。如:「狂風怒號」。唐.杜甫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〉:「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」宋.范仲淹〈岳陽樓記〉:「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。」

ㄏㄠˋ

1. 命令。如:「號令」、「發號施令」。《書經.冏命》:「發號施令,罔有不臧。」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夫能理三苗,朝羽民,徙裸國,納肅慎,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者,其唯心行者乎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一○○回:「既令進兵,今又教休進,何其號令不明!」

2. 發出命令。《莊子.田子方》:「何不號於國中曰:『無此道而為此服者,其罪死。』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五回:「總兵號令一聲,那些兵一齊渡過河去了。」

3. 召喚。《國語.齊語》:「為遊士八十人,奉之以車馬、衣裘,多其資幣,使周遊四方,以號召天下之賢士。」《左傳.襄公十九年》:「冬,十一月,齊侯圍之,見衛在城上,號之,乃下。」

4. 宣稱、誇言。如:「號稱天下第一。」《史記.卷九二.淮陰侯列傳》:「趙王、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,聚兵井陘口,號稱二十萬。」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上》:「是時,羽兵四十萬,號百萬。」

5. 稱謂、稱呼。《左傳.昭公四年》:「未問其名,號之曰牛。」《漢書.卷三一.陳勝項籍傳.陳勝》:「勝乃立為王,號張楚。」

6. 名稱、別名。如:「帝號」、「國號」。漢.董仲舒《春秋繁露.深察名號》:「是非之正,取之逆順;逆順之正,取之名號;名號之正,取之天地;天地為名號之大義也。」晉.陶淵明〈五柳先生傳〉:「宅邊有五柳樹,因以為號焉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三七回:「何不大家起個別號,彼此稱呼則雅。」

7. 標誌、標記。如:「記號」、「暗號」。《三國志.卷二五.魏書.辛毗楊阜高堂隆傳.高堂隆》:「隆又以為改正朔,易服色,殊徽號,異器械,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,變民耳目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二四回:「到第三日晌午前後,你整整齊齊打扮了來,咳嗽為號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七回:「這口號喊出,那大盜就覿面碰著,彼此打個招呼,也決不動手的。」

8. 商店。如:「公司行號」、「僅此一家,別無分號。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二九回:「當日曾經勸過東家,說寶號的招牌是冒不得的,他一定不信,今日果然寶號出來告了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三回:「即到院前大街上找了一家匯票莊,叫個日昇昌字號。」

9. 排定之次第。如:「座號」、「流水號」。《平妖傳》第一○回:「將紙預先編個一二三四的號數,把石頭陀這疋細白布縫個袱包兒包著,又去清水潭中洗個淨浴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二回:「大爺、二爺跟了這些人進去,到了二門口接卷,進龍門歸號。」

10. 物品之大小等級。如:「中號」、「五號字」、「特大號」。《醒世姻緣》第八九回:「尋了一個三號不大不小不粗不細的棒槌,放在手下,準備若來毀罵,算計要將素姐一把採倒,屁股坐著頭,從腰至腿,從腿至腰,著實請他一頓。」

11. 樂團或軍隊所使用之喇叭。如:「軍號」、「法國號」、「伸縮號」。

12. 軍號所吹出各種規定之號音。如:「起床號」、「衝鋒號」。

13. 量詞。計算編定人物數目之單位。如:「醫生今天已看了三十號病人,還剩下五號。」

14. 量詞。種、類。如:「像這號人物還是少惹為妙。」

︿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