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 明
正 字 | A03537 |
---|---|
說文釋形 | ,王女也。从艸,冡聲。(莫紅切) |
字樣說明 | 此字《說文解字》篆形作「」,王女也(草名)。从艸,冡聲。楷書寫法:上作「艹」,四畫;下作「冡」,从𠔼豕,「豕」上有一橫,與「冢」不同,末筆作捺。「朦」、「檬」、「濛」、「矇」等字偏旁同此。若為左偏旁,末捺改頓筆,如:「鸏」字。按:「冡」,《說文解字》本為「覆」義,段玉裁注云:「凡蒙覆、僮蒙之字,今字皆作蒙,依古當作冡,蒙行而冡廢矣。」本典收「冡」為「蒙」之異體字。 |
注 音 | |
漢語拼音 | méng |
釋 義 | 1. 草名,即女蘿,今之菟絲。《說文解字.艸部》:「蒙,王女也。」《爾雅·釋草》:「蒙,王女也。」晉.郭璞.注:「蒙即唐也,女蘿別名。」 2. 冒犯。《漢書.卷五一.賈鄒枚路傳.賈山》:「故切直之言,明主所欲急聞,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蒙,冒犯也。」 3. 遭受、遭遇。如:「蒙難」。《易經.明夷卦》:「《彖》曰:內文明而外柔順,以蒙大難。」《元史.卷六五.河渠志二》:「黃河決溢,千里蒙害。」 4. 受到、承受,表示感敬。如:「蒙您照料,十分感謝。」晉.李密〈陳情表〉:「尋蒙國恩,除臣洗馬。」唐.韓愈〈賀雨表〉:「微臣幸蒙寵任,獲睹殊祥。」 5. 覆蓋、遮著。如:「蒙面」。《說文解字.部》:「冡,覆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凡冡覆、僮冡之字今字皆作蒙。依古當作冡。蒙行而冡廢矣。艸部蒙,艸名也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五回:「瑜入帳,又喚:『子翼!』蔣幹只是不應,蒙頭假睡。」 6. 欺騙、瞞騙。如:「蒙騙」。《左傳.僖公二十四年》:「上下相蒙。」北齊.顏之推《顏氏家訓.歸心》:「凡夫蒙蔽,不見未來。」 7. 昏昧無知之心智。漢.應劭《風俗通義.卷一.皇霸.五伯》:「每輒挫血刃,亦足以袪蔽啟蒙矣。」《黃帝內經素問.卷一一.舉痛論》:「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,可得而聞乎?」 8. 孩童。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辨騷》:「故才高者菀其鴻裁,中巧者獵其豔辭,吟諷者銜其山川,童蒙者拾其香草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三回:「今得先生,人皆仰望:雖三尺童蒙,亦謂彪虎生翼。」 9. 易經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坎()下艮()上,進退兩難,不知所適之象。 10. 蒙古之簡稱。如:「蒙藏」。 11. 姓。如秦朝有蒙恬。 ⇒「濛」之異體。 ⇒「懞」之異體。 |